泥炉和蒸笼的难题暂时解决,如同推开了一扇紧闭的大门,露出其后更广阔却也更需精耕细作的天地。有了炊具,不过是有了盛放希望的容器,真正要端出去、能换回铜板的,是吃食本身。
沈微婉深知,那些码头扛活的苦力,日子比她更精打细算。他们的铜板,是要掰成两半,甚至碾成末来花的。若她做出来的东西,只是“热”,却不好吃,不值那个价,那这点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很快就会熄灭在冰冷的现实里。
红薯面,是底子,是根本。但纯红薯面蒸出来的窝头,她知道是什么滋味——过于黏软,口感发粘,凉了之后更是硬得硌牙,带着一股土腥和过于直白的甜腻。必须改良。
实验在破瓦村的土屋里悄无声息地展开。油灯的光芒再次摇曳到深夜。
她先取来自家磨的红薯面,黑褐色,粗糙,捏在指尖能感到明显的颗粒感。又拿出那袋珍贵得多、掺了少许麸皮的黄玉米面——那是她偶尔才舍得给安儿熬糊糊用的。玉米面金灿灿的,能增加粮食的香气,更重要的是,它能中和红薯面的粘性,让窝头口感更松软一些。
比例是关键。
红薯面多了,粘牙,形态塌软。
玉米面多了,成本飙升,也失了红薯的主味。
她用小瓦罐做量杯,一次次尝试。七分红薯,三分玉米?蒸出来口感尚可,但凉后依旧偏硬。六分对四分?松软了些,但玉米味似乎压过了红薯味,成本也高了。最终,反复蒸了又尝,尝了又改,她定下了七分半红薯面,掺二分半玉米面的比例。这个比例,既保留了红薯浓郁的甜香和饱腹感,又利用玉米面让窝头变得蓬松暄软,凉了也不至于硬如铁坨。
口感解决了,接下来是味道和卖相。纯粮食窝头,颜色暗沉,口味单一。她需要一点能提亮、提鲜的东西。
目光投向屋外。虽是寒冬,但背风向阳的墙根下、田埂边,总有些耐寒的野菜挣扎着露出一点绿意。荠菜已经长老开了花,但叶片深处还藏着些许嫩绿。蒲公英的叶子虽苦,但焯过水后别有一番清香,还能清热去火。
她提着篮子,拖着残腿,在寒冷的野地里仔细搜寻。手指冻得通红僵硬,扒开枯草,小心地掐下那些最嫩的野菜尖。回来后将野菜仔细清洗干净,在滚水里快速焯烫一下,捞出挤干水分,细细切碎。
翠绿的野菜末拌入黑褐色的红薯玉米面中,如同夜空中撒入了零星的星子,瞬间让死板的面团有了生机。野菜的清香中和了粮食的厚重,也带来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滋味和视觉上的点缀。
加水,和面。水温是关键。天太冷,用冷水面和面,发酵慢,蒸出来死硬。她用灶膛余温温热了水,不烫手,却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温水和面,面团更容易揉匀,也更能激发出粮食的香气。
枯槁的手在盆里用力揉搓着那团越来越光滑柔软的面团。断裂的肋骨因用力而隐隐作痛,掌心的裂口被面碱刺激得生疼,但她全神贯注,感受着面团的软硬变化,如同抚摸着一个新生的希望。
面揉好了,盖上湿布,放在尚有余温的灶台边饧发。虽然不如加了老面或碱面发得那么暄腾,但在寒冷的冬日里,这点温度和时间的魔法,也足以让面团内部产生微妙的变化,变得更加柔韧。
饧发好的面团,被她灵巧的手分成均匀的小剂子,再团成一个个窝头的形状,底部用手指巧妙地捏出一个窝。这样不仅熟得快,也更方便拿取。
试验品出锅了!
揭开那个锈迹斑斑的薄铁皮蒸笼盖子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红薯甜香、玉米焦香和野菜清香的浓郁热气,“轰”地一下扑面而来,瞬间弥漫了整个冰冷的土屋,连睡梦中的安儿都无意识地吸了吸小鼻子。
蒸笼里,一个个黑绿相间、胖乎乎的窝头挤在一起,表面因水汽而显得油润光亮,那个小窝窝里仿佛盛满了诱人的香气。
沈微婉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烫得她在两手间倒换。吹了吹气,小心地咬下一口。
唔!
外层微带韧劲,内里却异常松软!红薯的甘甜率先占据味蕾,紧接着是玉米的焦香,最后,咀嚼间,一丝野菜的清新微苦在口腔里弥漫开来,恰到好处地化解了纯粮食的腻味。温热、柔软、微甜、带香……
成功了!
她眼睛一亮,也顾不上烫,又连连咬了几口。凉了之后口感会略硬一些,但依旧远比那冷硬的黑面饼子好下咽百倍!
她将剩下的窝头掰开一小半,吹凉了,递给揉着眼睛醒来的安儿。小家伙迷迷糊糊地接过去,咬了一口,眼睛立刻睁大了,含糊不清地说:“娘,好吃!甜!”
看着儿子吃得香甜的模样,深陷的眼窝里充满了疲惫却满足的光芒。
最佳配方,找到了。
松软,微甜,带清香。成本可控,味道出众。
她看着那笼试验成功的红薯野菜窝头,又看向墙角那个粗糙却结实的泥炉和锈迹斑斑的蒸笼。
明日,便是将这温暖与滋味,带到那冰冷集市上去的时刻了。
喜欢被休后,清白人间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被休后,清白人间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