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天气转凉,药园的采收也接近尾声。晾晒好的药材分门别类地收进了药柜,医馆里弥漫着愈发醇厚的药香。而林小荷心里惦记的那件大事,也终于提上了日程——药膳坊要开张了。
选址就定在医馆东侧那间闲置的耳房,地方不大,但收拾出来也亮堂。林小荷和沈远山商量了好几个晚上,定下了章程:不图赚大钱,主要是为了方便乡亲,顺便贴补些家用。每旬逢五、逢十开张,只做上午,卖些应季的药膳粥、汤和容易存放的膏方、点心。
开张前几日,林小荷就忙活开了。请李婶和周大娘来帮忙打扫布置,又让沈远山写了块简单的木牌匾额,就四个字:“沈家药膳”。她还特意用红纸写了张单子,贴在门口,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列着这几日要提供的几样吃食:
· 黄芪枸杞粥(补气健脾)
· 百合秋梨膏(润肺止咳)
· 茯苓山药糕(安神养胃)
· 生姜红枣茶(驱寒暖身)
价格也标得清楚,都是几文钱就能买上一碗或一小份,童叟无欺。
开张这天一大早,天还没大亮,林小荷就和来帮忙的李婶、周大娘在耳房里忙开了。灶火旺旺地烧着,大锅里熬着咕嘟冒泡的黄芪枸杞粥,另一口小锅里温着生姜红枣茶,甜香气混合着药香,飘出去老远。
安生也起了个大早,被沈远山抱着,好奇地看着娘亲和婶婶们忙碌。陈榆则负责在门口摆放好几张简陋的桌椅板凳。
辰时刚过(早上七点),第一个客人就上门了。是王老爹,他揣着手,缩着脖子,笑呵呵地说:“老远就闻着香了!小荷娘子,给俺来碗那个黄芪粥,这天一冷,老觉得没力气。”
“好嘞,王老爹您坐!”林小荷麻利地盛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粥,粥熬得糯糯的,米粒开花,里面金色的黄芪片和红艳的枸杞子若隐若现。
王老爹喝了一口,眯起眼:“嗯!香!还有股淡淡的甜味儿,好喝!”
没多久,得到消息的乡亲们陆陆续续都来了。有来看病顺便带一份走的,有专门来尝鲜的,也有像铁蛋那样被香味勾来的小馋猫。
“小荷婶婶,俺娘咳嗽,让俺来买点梨膏!”
“沈夫人,这茯苓糕咋卖?给俺家小子买两块,他最近睡觉不踏实。”
“这红枣茶闻着就暖和,来一碗!”
小小的耳房顿时热闹起来。林小荷和李婶一个盛粥盛茶,一个包糕点装梨膏,周大娘则帮忙收钱找零,招呼客人坐下。沈远山得空也过来搭把手,维持下秩序。陈榆跑前跑后,添柴加水,忙得额头冒汗。
安生见这么多人,开始有点怕生,躲在爹爹腿后头,后来见大家都笑眯眯的,还有小孩儿跟他打招呼,便也大胆起来,摇摇晃晃地帮着娘亲递个空碗(虽然多半是帮倒忙),惹得大伙儿直乐。
大多数乡亲都是头一回接触“药膳”,原本以为多少会带点药味,没想到入口却都是食物本身的香甜,只是多了一份熨帖的舒适感。
“嘿!这粥喝下去,肚子里暖烘烘的,舒坦!”
“这梨膏真不赖,甜丝丝的,嗓子立马润乎了。”
“以后天冷了就常来!比光喝药汤子强多了!”
听着大家的称赞,林小荷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她看到自己琢磨出来的这些东西,真能帮到人,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强。
一上午工夫,准备的粥、茶、糕点卖得干干净净,连梨膏也所剩无几。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李婶捶着腰笑道:“哎呦,可累死俺了!没想到这么红火!”
周大娘数着钱匣子里不多的铜板,也笑:“累是累点,可心里高兴!小荷,你这药膳坊,开对了!”
林小荷看着空了的锅灶,脸上是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多亏两位婶子帮忙!下次开张,咱们还得多准备点才行。”
沈远山递给她一杯温水,眼中带着赞许:“辛苦你了。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
药膳坊的第一天,在忙碌与喧闹中圆满落幕。那混合着食物香气与药材清芬的味道,久久萦绕在医馆周围,仿佛为这个小小的山村,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健康的底色。
喜欢远山荷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远山荷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