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剧本杀”特辑播出的那个夜晚,《归园田居》节目组的办公室亮了一整夜。窗外的城市早已陷入沉睡,霓虹灯光透过百叶窗,在数据监测屏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屏幕上跳动的收视曲线像一条鲜活的溪流,从开播时的1.8一路攀升,峰值时直接冲破4.2,稳稳占据同时段收视榜首的位置。
“4.2!比上一期音乐会还高!”负责数据的小林盯着屏幕,手指激动地在键盘上敲出实时报告,咖啡杯里的液体早已凉透,却没人顾得上喝——后台数据显示,这一期的观众留存率依旧高达97%,弹幕互动量突破800万条,比同期其他综艺的平均数据高出三倍还多。豆瓣评分页面上,《归园田居》本季评分从9.3又往上跳了0.1,短评区里满是带着温度的反馈:“跟着嘉宾走完整个解谜流程,像自己也去了趟云栖村,挂许愿牌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地掉”“现在打开地图搜云栖村,就想周末冲过去,帮张婶晒玉米,跟李大爷学吹埙”“这档综艺让我明白,最好的‘旅游宣传’,从来不是华丽的宣传片,而是真实的人间烟火”。
而真正让整个节目组振奋的,是播出后第三天收到的那封来自国家文旅部的函件。信封上印着鲜红的公章,拆开时,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总导演亲自念出函件里的内容:“《归园田居》‘山村剧本杀’特辑,以综艺为载体活化乡村文化,将小众村落的自然风貌、民俗故事与互动体验深度融合,既满足了观众对‘治愈内容’的需求,又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让‘云栖村’从默默无闻的山村,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兼具情感温度与社会价值,特评为‘乡村文化传播优秀案例’,建议行业借鉴学习。”
念完最后一个字,办公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负责对接文旅部门的同事红了眼眶,手里捏着函件的指尖微微发颤:“做了这么多年综艺,第一次觉得,我们不只是在做节目,还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消息传到云栖村时,村民们正围在老槐树下晒玉米,张婶听完节目组的转述,手里的玉米筐都忘了放下,笑着朝远处的稻田喊:“俺们村被国家夸了!”李大爷则坐在石凳上,把函件里的内容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最后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以后俺跟游客说云栖村的故事,也有‘凭证’了。”
“长尾效应”在云栖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特辑播出后的第一个周末,村口原本冷清的水泥路就停满了来自各地的私家车,游客们手里拿着手机,对着屏幕里的线索图找老槐树、稻田稻草人、村小图书馆,脸上满是期待。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张婶在自家院子里摆上竹编摊位,竹篮、杯垫、挂饰被游客争相购买,她还会笑着跟每个买竹编的人说:“这是俺编的槐树叶,跟节目里的线索一样。”李大爷则搬了小马扎坐在老槐树下,身边摆着几只用陶土做的简易埙,游客们围过来,他就手把手教大家吹《山村夜话》的片段,田埂上不时传来断断续续却充满兴致的埙声。
村小的图书馆也成了热门打卡点,王老师特意把那本《云栖村植物志》放在显眼的位置,旁边摆着游客捐赠的新书,墙上贴满了游客写下的许愿便签——有的写“愿云栖村永远这么美”,有的写“下次带爸妈来体验晒玉米”,还有的画了小小的稻草人,旁边标着“找到线索啦”。最热闹的还是老槐树下,挂满许愿牌的枝桠又添了新的木牌,红绳在风里晃荡,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偶尔有孩子踮着脚,想把自己写的愿望挂得更高些,旁边的村民会笑着帮他们托一把。
云栖村的变化远不止这些。村里原本闲置的几间老房子,被村民改成了“归园田居”主题民宿,床单上印着稻田图案,床头柜上摆着手工竹筒做的台灯,入住的游客早上能跟着村民去田里摘青菜,晚上能坐在院子里听李大爷讲老槐树的传说。村口还多了一块木质指示牌,上面刻着“云栖村线索路线”,箭头指向晒谷场、稻田、图书馆,牌子下面摆着孩子们手工做的竹筒笛,五块钱一支,收入都用来给村小买图书——这些变化,都是节目播出后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刻意的商业包装,却满是真诚的心意。
陆砚辞再次回到云栖村时,正赶上一个周末的清晨。他刚走到村口,就看见几个游客跟着张婶往晒谷场走,张婶手里提着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绿豆汤,笑着说:“先帮俺晒会儿玉米,再给你们讲杯垫线索的故事,保证比节目里还详细。”不远处的稻田边,李大爷正带着几个年轻人扎稻草人,其中一个姑娘手里拿着手机,直播着整个过程,弹幕里满是“好想去”“求地址”的留言。村小的操场上,孩子们围着几个游客,教他们用竹筒吹《麦浪》,笛声断断续续,却引得路人驻足鼓掌。
他走到老槐树下,王老师正帮一位游客挂许愿牌,木牌上写着“愿下次来,能赶上云栖村的秋收”。看见陆砚辞,王老师笑着招手:“你来得正好,昨天文旅局的人还打电话来,说想把云栖村作为‘乡村文旅示范村’,让其他村子来学习呢。”陆砚辞点点头,目光落在挂满许愿牌的枝桠上,风一吹,木牌碰撞的“叮叮”声格外清脆,像在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的新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