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客》的余温尚存,江城身上那层由影视圈初步认可所带来的“质感”滤镜尚未完全稳固,一股来自另一个专业领域的、冰冷而尖锐的质疑之风,便已悄然刮起,目标直指他赖以成名、并屡次在公众面前展示的根基——音乐。
率先发难的,是业内一位以观点犀利、言辞刻薄着称的资深乐评人——韩松。他在一家颇具影响力的音乐杂志及个人专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警惕‘创新’外衣下的解构与庸俗——析某些跨界现象的负面影响》的长文。
文章没有直接点名,但通篇的指向性明确得如同灯塔。韩松以深厚的音乐史和乐理知识为根基,开篇先肯定了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随即笔锋一转,将矛头对准了近期某些“打着创新旗号、实则哗众取宠”的跨界行为。
他重点批判了两种现象:
其一,是“对经典曲目的轻慢解构”。文中虽未提《广陵散》之名,却明确指向了“某选秀选手”将千古名曲用于竞技舞台的行为,斥责其“剥离了乐曲应有的历史沉重感与精神内核,将其矮化为炫技和博取眼球的工具,是对古琴艺术神圣性的亵渎”。
其二,是“对乐器本体的功能性异化”。这里,他将炮火集中在了江城那首破圈的古筝版《恋爱循环》以及《天籁之战》中的即兴古筝solo上。韩松认为,古筝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表现力的汉族传统乐器,其音色、技法应与相应的曲目意境相匹配。将其用于演奏流行歌曲、动漫音乐,甚至是在流行编曲中强行插入“不伦不类”的solo,是“对乐器独特韵味的粗暴践踏”,是“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进行的自我降格”,其本质是“艺术上的懒惰与投机取巧”,并忧心忡忡地表示,这种风气若被年轻人效仿,将导致传统乐器学习的本末倒置,最终损害的是传统音乐传承的纯粹性。
文章旁征博引,逻辑严密,用词考究却字字如刀。韩松在音乐评论界的地位,使得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被多家媒体转载,在音乐圈内和关注文化的网友中引发了巨大争议。
支持韩松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恪守传统的民乐爱好者、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部分保守派评论家。
【韩老师说得一针见血!早就看不惯这种乱象了!】
【古筝弹《恋爱循环》?简直滑稽!老祖宗的脸都要被丢尽了!】
《这就是典型的为了流量不要底线!》
《支持韩松!维护传统音乐的严肃性和纯粹性!》
《那种即兴solo根本就是瞎弹,毫无章法,也就骗骗外行!》
这些声音与之前对江城的一片赞誉形成了尖锐对立,网络上顿时吵成了一锅粥。
江城的粉丝“江米条”们自然奋力反击,强调江城技艺的精湛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面对韩松那套专业的、上升到艺术伦理和传承高度的理论,她们的辩驳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反而被对方嘲讽为“无脑护主”、“不懂音乐”。
这股批判的风潮,甚至开始隐隐影响到江城的一些商业合作。个别原本在接洽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代言或活动,态度变得暧昧和观望起来。毕竟,谁也不想和一个被贴上“亵渎传统”、“庸俗化”标签的艺人绑定过深。
“城哥,您看这个……”林婉将韩松那篇文章的打印版和网络上的争议汇总,小心翼翼地放在江城面前。
江城刚结束一段惬意的午后小憩,正对着一碟新到的“桂花糖藕”进行甜度评估(藕糯糖香,甜而不腻,合格)。他拿起那几张纸,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加粗的、充满攻击性的标题和段落。
“亵渎?”他轻声重复了一下这个词,脸上没什么表情,仿佛在看一则与己无关的社会新闻。
“庸俗?”他又念了一个词,眼神里透出一丝纯粹的疑惑。
他放下文章,拿起一块糖藕,咬了一口,细细咀嚼着。
对他而言,弹琴和吃点心在某些层面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合乎本心,是否带来愉悦(或省力)。《广陵散》他弹了,是因为当时系统要求,而且那曲子本身有力量,他弹得也顺手;《恋爱循环》他弹了,是因为网友点了,旋律简单不费劲,而且效果似乎不错。
至于“亵渎”和“庸俗”?
他不太理解这些沉重的词汇为什么要加诸在音乐之上。音乐,难道不是让人听的?让人感受的?为什么一定要背负那么多历史和道德的枷锁?
系统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平静地响起,带着一种超越纷争的淡然:
【叮!检测到来自专业领域的质疑与批判。】
【触发支线任务:‘噪音过滤与本心坚守’。】
【任务要求:无需陷入无意义的口水争论,保持自身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达方式。真正的实力,无需言语辩护,自有知音共鸣。】
【任务提示:可选择性进行‘非典型’回应,或干脆不予理会。专注下一项‘被动营业’即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