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九月,松花江平原上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回荡在田野间。但在这丰收的景象背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
林文澜站在佳木斯郊外的田埂上,抓起一把稻谷在手中仔细察看。"水分含量还偏高,要提醒农民注意晾晒。"他对身边的农业专家说。
"司令放心,我们已经组织了烘干队。"佳木斯行政专员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现在最担心的是仓储问题。现有的粮仓大多年久失修,恐怕..."
这时,一辆吉普车扬起尘土疾驰而来。杨文涛跳下车,神色凝重地递过一份电报:"司令,刚截获的情报,有人计划在秋收期间制造混乱。"
林文澜展开电报,眉头渐渐锁紧:"通知各地驻军,加强粮仓守卫。特别是主要产粮区,要实行二十四小时巡逻。"
回到佳木斯临时指挥部,林文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墙上挂着东北粮仓分布图,红色的标记代表主要仓储基地。
"根据情报,"杨文涛指着地图,"敌人可能在三个方向下手:一是纵火烧粮,二是在运输途中破坏,三是制造恐慌引发抢粮。"
第五军军长邱清泉拍案而起:"司令,让我带兵驻守主要粮仓,保证万无一失!"
"不,"林文澜摇头,"你的部队要继续帮助秋收。保卫粮仓的任务交给警卫部队和民兵。"
这个决定让在场军官都很意外。周志宏忍不住问:"司令,警卫部队兵力有限,恐怕..."
"正因为他们兵力有限,才不会打草惊蛇。"林文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引蛇出洞。"
接下来的部署出人意料:明面上,粮仓守卫看似松懈,实际上在暗处布下了天罗地网。更关键的是,林文澜秘密组织了一支特别行动队,由杨文涛直接指挥,专门负责反破坏工作。
九月十日,第一起事件在绥化发生。一伙暴徒试图冲击粮仓,被埋伏的警卫部队当场抓获。审讯发现,这些人都是被收买的当地流氓,对幕后主使一无所知。
"他们只是棋子。"林文澜在电话里对杨文涛说,"继续监视,不要打草惊蛇。"
九月十五日,更大的阴谋浮出水面。特别行动队在检查一批新收粮食时,发现了混入的霉变谷物。如果这些粮食入库,将导致大面积霉变。
"好毒辣的手段。"周志宏看着检测报告,倒吸一口凉气,"这是要让我们颗粒无收啊。"
林文澜面色冷峻:"立即彻查所有入库粮食,特别是从南部地区运来的。"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霉变粮食来自同一个供应商,而这个供应商与南京某位要员关系密切。
"果然是他们。"林文澜冷笑,"把证据保存好,暂时不要声张。"
秋收进入高潮,各地捷报频传。但林文澜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根据统计,今年东北的粮食产量虽然可观,但由于战争破坏和人口流动,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司令,这是各地报上来的粮食分配方案。"财政官员递上厚厚一叠文件,"如果完全按计划分配,我们的储备撑不到明年春天。"
林文澜仔细审阅着方案,拿起红笔做了修改:"军队配额再减三成,政府机关减五成。省下来的粮食,优先保证学校、医院和孤儿院。"
"这...恐怕会引起反弹。"
"非常时期,必须非常对待。"林文澜语气坚决,"如果有人不满,让他们直接来找我。"
九月二十日,林文澜亲自到哈尔滨第一中学视察。学生们正在上课,朗朗读书声让他驻足良久。
"孩子们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他对校长说,"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
就在这时,杨文涛匆匆赶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林文澜脸色微变,立即返回指挥部。
"确认了吗?"一进办公室,林文澜就急切地问。
"确认了。"杨文涛打开文件夹,"我们的人在码头截获了一批准备运往南方的粮食,总共五千吨。货主是..."
"直接说名字。"
"是行政院张副院长的侄子。"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名字的分量。
林文澜沉默良久,突然起身:"立即查封这批粮食,以囤积居奇罪逮捕相关人员。"
"司令,这恐怕会得罪张副院长..."
"得罪就得罪!"林文澜斩钉截铁,"为了东北百姓,我林文澜不怕得罪任何人!"
这件事很快在南京引起轩然大波。张副院长亲自打电话质问,语气极其强硬。
"文澜,你太不懂规矩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怒气,"立即放人,把粮食归还!"
"副院长,"林文澜不卑不亢,"这批粮食是东北百姓的救命粮。任何人想打这些粮食的主意,都是与我林文澜为敌,与东北百姓为敌!"
挂断电话后,林文澜知道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他立即下令加快粮食分配,同时做好应急准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