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是青溪镇的“小年”。这天清晨,苏清鸢刚打开“清鸢药膳坊”的木门,就被门口的景象惊了一下——往常这个时辰,铺子前只有零星几个买早点的老主顾,可今天,青石板路上竟排起了长队,从铺子门口一直延伸到街口,队伍里大多是穿着体面的陌生人,还有几个牵着马、带着随从的商人模样的人。
“掌柜的,您可算开门了!”排在队首的中年男人看到苏清鸢,连忙上前一步,语气急切,“我是从邻县来的,听朋友说您这儿的药膳汤治风湿特别管用,特意赶在小年这天来买,想带回去给老母亲当年货。”
苏清鸢一边请他进店,一边心里犯了嘀咕: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客人?她转头问旁边扫地的大牛:“大牛,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外乡人?”
大牛放下扫帚,笑着说:“掌柜的,您忘了?快过年了,在外经商、做官的人都回乡了,他们大多是听说咱们药膳坊的名声,特意来尝尝药膳,有的还想带些伤药回去当年货呢!我早上听镇上的张屠户说,昨天有个在京城做官的老爷回镇上,专门问起咱们的药膳坊,说要带几瓶‘清凉愈肤膏’回京城给家人用。”
苏清鸢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些突发的客流,都是回乡过年的外乡人带来的。她看着队伍里越来越多的人,心里既高兴又有些着急:高兴的是药膳坊的名声传得越来越远,着急的是店里人手有限,要是客流一直这么多,肯定会忙不过来,到时候不仅出餐慢,还可能让顾客等得不耐烦,影响口碑。
“必须尽快想办法应对。”苏清鸢当机立断,立刻召集店里的伙计们开了个紧急小会。阿巧、阿珍、老周、小林和几个新来的伙计都围了过来,等着苏清鸢拿主意。
“现在客流骤增,咱们人手不够,出餐速度也跟不上,得赶紧想办法解决。”苏清鸢看着大家,语气坚定,“我有两个想法,第一,咱们推出‘提前预订’服务,让伙计们在门口登记顾客要的药膳和取餐时间,顾客按时间来取,这样能避免大家都挤在店里;第二,咱们简化部分药膳的制作流程,比如‘生姜葱白药膳汤’‘葱白粥’这些简单的药膳,提前把食材预处理好,客人点单后直接加热或者快速熬煮,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出餐速度。大家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可行!”阿巧第一个点头,“‘提前预订’能让客人不用站在冷风里排队,肯定会受欢迎;简化流程也能节省时间,咱们后厨也能更从容些。”
老周也附和道:“是啊,苏掌柜,这样不仅能应对客流,还能让顾客觉得咱们贴心,对铺子的口碑也好。”
“好,那咱们就分工行动!”苏清鸢立刻安排任务,“阿巧和小林,你们负责在门口设个预订点,准备好纸笔,登记顾客的姓名、要的药膳种类、数量和取餐时间,取餐时间尽量错开,比如每隔一刻钟安排一批;阿珍,你带着新来的伙计去后厨,把生姜、葱白、大米这些常用食材提前处理好,生姜切片、葱白切段、大米淘洗干净,分类装在干净的盆里;大牛,你负责维持门口的秩序,引导顾客去预订点登记,别让大家挤在一起;我和周先生在店里负责接待已经预订好的顾客,收银和打包伤药。”
伙计们立刻行动起来。阿巧和小林搬了一张桌子放在铺子门口,铺上干净的粗布,摆上纸笔和墨水,阿巧还特意在桌子上放了一个暖炉,让登记的顾客能暖和些。刚开始,还有些顾客不理解:“为什么还要预订啊?我们现在不能直接买吗?”
阿巧耐心地解释:“大爷,现在客人太多了,您要是现在等,可能要等一两个时辰才能拿到药膳。您预订个时间,到点过来就能取,不用在冷风里冻着,多方便啊!”
顾客们一听,觉得有道理,纷纷围到预订点登记。有个商人模样的人一下子订了十份“独活寄生药膳汤”,说要带回给家里的伙计们尝尝;还有个妇人订了五瓶“止痒凝露”,说要送给京城的亲戚当伴手礼。阿巧一边登记,一边把写好的取餐凭证递给顾客,凭证上清楚地写着取餐时间和对应的药膳种类,方便顾客核对。
后厨里,阿珍带着伙计们忙得热火朝天。生姜切得厚薄均匀,葱白段长短一致,大米淘洗得干干净净,分别装在十几个盆里,整齐地摆放在灶台上。阿珍还特意把熬制“生姜葱白药膳汤”需要的红糖提前用小袋子分好,每袋正好够一碗汤的量,客人点单后,直接把预处理好的食材和红糖放进锅里,加水煮沸就能出锅,比之前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
苏清鸢在店里负责接待预订好的顾客,看到顾客按时间来取餐,她立刻让后厨快速制作,或者把提前做好的药膳加热好,装在干净的陶罐里递给顾客:“您订的‘生姜葱白药膳汤’,还热着呢,您小心烫。要是想带回家,这个陶罐您可以直接拿走,下次来还回来就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