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了整三天。青溪镇的石板路被冲刷得发亮,“清鸢药膳坊”的木门紧闭着,挡住了门外的寒气。苏清鸢坐在柜台后的八仙桌旁,面前摊着厚厚的几叠纸——那是近半年的账本,纸页边缘已经起了毛,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还被涂改过,看起来格外杂乱。
“唉。”苏清鸢轻轻叹了口气,指尖划过一页账本,上面既记着药膳汤的收入,又写着生姜、葱白的支出,甚至还夹杂着给伙计买布料的零碎开销。之前铺子只卖药膳时,这样简单的记账方式还能应付,可如今添了伤药业务,又多了“冬防防疫”的汤药供应,账目一下子复杂起来。前几天她想算一算伤药的盈利情况,翻了半天账本,竟没找到清晰的记录,最后还是让伙计们重新核对了近一个月的单据,才勉强算清楚。
“这样下去可不行。”苏清鸢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心里盘算着。生意越做越杂,账目却一团乱麻,要是长期这样,不仅没法掌握店铺的真实盈利情况,万一哪天出了错漏,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她忽然想起现代社会的记账方法,分门别类、条理清晰,或许可以借鉴过来,给铺子的账本做一次彻底的优化。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铺子。苏清鸢把账房先生老周叫到跟前,递给他一张写满字的纸。老周是镇上有名的账房,做账仔细,但一直用的是老式记账法,只记流水,不分类目。他接过纸一看,上面写着“药膳收入”“伤药收入”“食材支出”“药材支出”“人工成本”“杂费”等几个大项,每个大项下还细分了小项,比如“药膳收入”里又分了“独活寄生汤”“生姜羊肉汤”“葱白粥”等,“食材支出”里分了“鸡肉”“大米”“蔬菜”等。
“苏掌柜,这是……”老周皱着眉头,有些疑惑。他做了几十年账房,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记账方式。
苏清鸢笑着解释:“周先生,这是我琢磨的新记账法。咱们把账目分成不同的类目,每一笔收支都对应到具体的类目里,这样一来,哪个业务赚钱、哪个环节花钱多,一眼就能看明白。”她指着“伤药收入”那一项,“比如之前咱们想算伤药的盈利,得翻遍所有流水,现在只要看‘伤药收入’减去‘伤药药材支出’,再扣除相应的人工和杂费,很快就能算出来。”
老周仔细琢磨着纸上的类目,越看眼睛越亮:“这个法子好啊!以前记账像一团乱麻,现在分了类,就像把线理清楚了,以后查账、算盈利,都方便多了!”
“不仅如此,”苏清鸢补充道,“咱们还要做到‘每日盘点,每月汇总’。每天晚上打烊后,把当天的收支都记到对应类目里,核对清楚;每个月底,再把每个类目的数据汇总起来,算出每个业务的盈利情况,找出亏损的环节,及时调整。”
说干就干。苏清鸢先和老周一起,把之前杂乱的账本重新整理了一遍。两人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把近半年的收支一笔一笔拆开,分别归入新的类目里。遇到模糊不清的账目,就找当时负责的伙计核对,确保每一笔收支都准确无误。整理完后,苏清鸢看着分门别类的账本,心里豁然开朗——她清楚地看到,药膳业务里,“独活寄生汤”和“生姜羊肉汤”最受欢迎,盈利最多;伤药业务中,“清凉愈肤膏”的销量比“止痒凝露”高,而且药材成本更低,盈利空间更大;支出方面,鸡肉和防风的采购成本较高,或许可以找更实惠的供应商。
接下来,苏清鸢开始教老周用“流水记账法”。她给老周准备了一个新账本,每页都分成“日期”“类目”“摘要”“收入”“支出”“余额”六列,要求老周每收到一笔钱、花出去一笔钱,都立刻记下来,注明对应的类目和用途,比如“十月初五,药膳收入-生姜羊肉汤,卖予李姓农户,收入十文钱”“十月初五,食材支出-鸡肉,从王屠户处采购,支出五百文钱”。
老周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总忘了注明类目,或者把摘要写得太简单。苏清鸢没有急着催促,而是每天晚上和老周一起核对当天的账目,耐心地指出问题,教他怎么写得更清晰。比如老周写“支出五十文买药材”,苏清鸢就提醒他:“周先生,这里要写清楚买的是什么药材,是用于药膳还是伤药,比如‘药材支出-伤药-薄荷,从张药铺采购,支出五十文’,这样以后查起来才知道这五十文钱花在了哪里。”
慢慢地,老周越来越熟练,记账的速度越来越快,字迹也越来越清晰。每天晚上,他都会把当天的账目整理好,交给苏清鸢审核;每个月底,他会提前把汇总表做好,标注出每个类目的收支情况和盈利亏损点。苏清鸢看着条理分明的账本和汇总表,心里踏实多了——她知道,店铺的管理正在一步步走向规范。
有一次,周县令来铺子视察“冬防防疫”的情况,正好看到老周在整理账本。他凑过去一看,只见账本上类目清晰、字迹工整,每一笔收支都有据可查,汇总表上还标注着每个业务的盈利情况。周县令拿起账本,翻了几页,忍不住称赞道:“苏掌柜,你这账本做得真是好啊!条理分明,一目了然,比县衙的账目还清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