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青溪镇东头的青石板路上就传来了细碎的脚步声。挑着竹筐的农妇、背着药箱的郎中、揣着书卷的学子,三三两两朝着同一个方向走——镇口那间挂着“清鸢药膳坊”木牌的铺子。朱红色的门框上还沾着晨露,门楣下悬着的两串红灯笼却早已亮透,映得“药膳”二字愈发温润,像是要把这初秋的微凉都焐热。
铺子刚开半扇门,掌柜苏清鸢正弯腰擦拭柜台,鼻尖就钻进了一股熟悉的桂花香。抬头一看,是隔壁卖布的张婶,手里还攥着块刚裁好的蓝底碎花布:“清鸢丫头,今早我特意绕去后山摘了把新鲜桂花,给你添在甜汤里,保准比上次的还香!”苏清鸢笑着接过来,指尖触到布包上的暖意,心里也软乎乎的。自打开店三个月,镇上人早就把这儿当成了自家后厨,谁采了新鲜菌菇、挖了嫩笋,总不忘捎来一把,仿佛这药膳坊不是做生意的地方,倒成了邻里间凑趣的好去处。
可今儿的热闹,比往常更甚些。刚把桂花甜汤炖上,铺子就涌进了一群生面孔——打头的是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肩上扛着个藤编药箱,身后跟着四五个面色焦急的妇人。“请问,这儿就是苏掌柜的药膳坊?”汉子嗓门洪亮,一进门就四处打量,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药膳方子上,“俺是隔壁柳溪镇的,听人说您这儿的药膳能治风湿,特地带俺娘来试试。”
苏清鸢刚要应声,里屋就传来一阵轻咳,接着是拐杖点地的声音。众人转头看去,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扶着门框走出来,身上穿的青布长衫洗得有些发白,袖口却熨帖平整,手里还捏着一卷泛黄的纸。“王兄弟莫急,”老者声音虽轻,却带着股读书人的沉稳,“老夫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老者便是青溪镇有名的老秀才周鹤年。三个月前,他还被风湿折磨得下不了床,每到阴雨天,膝盖就像被无数根细针扎着,夜里疼得翻来覆去。儿女四处求医,抓的药喝了一帖又一帖,却只治标不治本。后来听街坊说镇口开了家药膳坊,掌柜的懂药膳方子,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寻苏清鸢。
苏清鸢记得初见周鹤年时,老人拄着两根拐杖,走三步就得歇一歇,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她仔细问了老人的症状——每逢阴雨关节肿痛、遇寒加重、夜里常因腿疼醒,又摸了摸老人的脉象,知道是风寒湿邪侵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当下便配了“独活寄生药膳汤”的方子,用独活、桑寄生、杜仲这些中药材,搭配着老母鸡慢炖,还特意加了少许当归、川芎,既能祛风湿,又能补气血。
起初周鹤年也没抱太大希望,只当是喝碗热汤暖暖身子。可喝了三天,就觉出不一样了——以往夜里总疼得睡不着,那几天竟能安安稳稳睡到天亮;又喝了一周,拄着一根拐杖就能慢慢走了;到如今半个月过去,他不仅能自己拄着拐杖来铺子,还能坐在窗边读半个时辰的书。
“苏掌柜的方子,比城里大夫开的药还管用。”周鹤年展开手里的纸,只见上面写着《药膳颂》三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老夫没什么能报答的,就写了这篇小文,贴在门口,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好。”
苏清鸢接过纸,指尖触到宣纸的纹理,心里一阵发烫。她本就是因着母亲常年受病痛折磨,才潜心研究药膳,想着能帮更多人少受些苦,却没料到会得到这样的认可。当下便找了浆糊,和周鹤年一起把《药膳颂》贴在了店铺门口的木板上。
刚贴好,就有路过的学子停下脚步。“这不是周老先生的字吗?”一个穿蓝衫的少年凑过来,轻声念道,“‘青溪有坊,名曰清鸢。药膳暖心,祛病延年。独活寄意,桑寄生缘……’”念着念着,声音就高了些,引来更多人围拢。有识字的,跟着一起念;不识字的,就听旁人讲解,时不时点头称赞:“原来这药膳还有这么多门道!”“周老先生都这么说,肯定错不了!”
人群里,刚才来的柳溪镇汉子听得眼睛发亮,急忙扶着身后的老妇人走上前:“苏掌柜,俺娘跟周老先生的症状一样,您也给俺娘配些汤吧?”苏清鸢连忙应下,扶着老妇人坐下,又仔细问了症状,嘱咐伙计先端碗热姜茶来给老人暖身子,才转身去后厨准备食材。
后厨里,伙计正忙着处理新鲜的老母鸡,锅里的药膳汤咕嘟咕嘟冒着泡,香气顺着窗户缝飘出去,引得门口的人直咽口水。苏清鸢从药柜里取出独活、桑寄生,这些药材都是她特意托人从深山里采来的,根须完整,药效足。她一边称药材,一边跟伙计交代:“老母鸡要炖够两个时辰,药材下锅后要用文火,别煮太急,不然药效出不来。”伙计连忙点头,手里的动作也更细致了。
这边忙着,铺子外的人却越来越多。有从邻镇来赶集,特意绕路来尝药膳的;有听了街坊说周老先生的事,来一探究竟的;还有些文人墨客,围着《药膳颂》讨论起字句,时不时提笔在纸上记着什么。有个戴方巾的秀才,看完后忍不住感叹:“以往只知药膳能养生,却不知还能治病,更难得的是苏掌柜心怀仁善,方子实在,价格也公道。”旁边有人附和:“可不是嘛!上次俺家孩子咳嗽,来这儿喝了三天川贝雪梨炖百合,就好了,比吃药还管用,还不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