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容创作者,他深知观众和甲方一样,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看什么。
只有当作品真正呈现在眼前时,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想要的。
孟浩一直在思考弧光影视制作风格单一的问题。从他自己到五百、王伟这些团队核心,都过于集中在悬疑题材上。
他早有意尝试青春或言情类项目,只是苦于缺乏相关经验而迟迟未动。
如今机会摆在眼前:有原着热度打底,项目负责人也有成功经验,正是拓展新领域的绝佳时机。
至于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孟浩倒不太在意。他骨子里更像个内容创作者而非商人,只要最终能盈利就足够了。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设想。是否投资、对方是否选择合作,都要等面谈后才能定夺。
简单寒暄几句后,孟浩告辞离开。在门口,苏姐告诉他已联系朱振华。
"他显得很意外,询问了你的情况,说会在楼下等你。"苏姐转述道。
孟浩道谢下楼,来到当初与甘微洽谈《灵魂摆渡》的咖啡厅,果然看见独自坐在窗边的朱振华。
"朱总好。"孟浩走上前,在对方惊讶的目光中微笑自我介绍:"弧光影视,孟浩。"
"原来是孟总!"虽然震惊于对方的年轻,朱振华迅速回神握手道:"我是小糖人文化的朱振华。"
两人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朱振华想象中的孟浩该是五百那样阅历丰富的中年人,没想到竟如此年轻。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尊重。《灵魂摆渡》开创网剧新时代,《心理罪》登顶年度播放量榜首,连续成功足以证明实力。
不过对于这次邀约,朱振华仍心存疑虑。据他所知,弧光影视专攻悬疑领域,从未涉足青春题材。
想到这里,他开门见山问道:"孟总对我的项目感兴趣?"
与孟浩这样"抓住风口一飞冲天"的新锐不同,朱振华已在影视圈摸爬滚打二十年。
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朱振华经历了漫长的积累过程。
他很早就购入了《最好的我们》在内的"振华三部曲"版权,笑称这是冥冥中的巧合——振华买"振华"。
不过玩笑归玩笑,真正吸引他的是这类清新自然的校园青春题材。
"大多数人的青春没有堕胎、 、出轨这些戏剧冲突。"朱振华说,"但一定都有考试、做题、迟到罚站、传纸条,以及停电时的集体欢呼。"
孟浩回想自己的高中时代,虽然听说过一些出格事件,但更多记忆还是停留在"电磁感应定律"这样的知识点上。
普通学生的日常哪有那么多离奇情节?光是早起晚睡、题海战术就够让人精疲力尽了。
但人性总是渴望新鲜体验。正因现实青春平淡无奇,人们才想在影视作品中寻找不一样的 。
换句话说,如果剧情完全写实,观众还不如直接回忆自己的经历。
面对孟浩的困惑,朱振华笑道:"冒昧问一句,孟总毕业不久吧?"
"两三年。"孟浩坦然答道。
"这个时间节点确实还能清晰记得校园生活。"朱振华感叹,"但对离开校园十年八年,被工作生活占据全部精力的人来说,青春记忆早就模糊了。"
有些青春剧面向正在经历青春的观众,有些则服务于怀念青春的人群。
"《匆匆那年》主要吸引大学生和职场新人,而《最好的我们》的目标观众是25岁以上的群体。"朱振华解释道。
这时孟浩提出疑问:为何不继续与嗖狐合作?有前作的成功案例,新项目应该更容易通过。
朱振华反问道:"您刚才见过刘总了吧?他是不是说了'剧情平淡、缺乏网感、成本过高'这些理由?"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笑道:"果然各大平台负责人的思路如出一辙。但网剧本质仍是讲故事,为何非要强加'网感'这个概念?"
对此孟浩持有异议。虽然核心都是叙事,但不同载体需要差异化呈现。
就像传统小说和网络文学,后者必须节奏明快、 迭起。若是拖沓冗长,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关于剧情风格的理解因人而异。孟浩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转而问道:"听说朱总这部剧的投资预算需要两千万?"
喜欢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华娱:我的目标是幕后之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