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
深秋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细密的雨丝像无数根银线,斜斜地打在实验室的玻璃窗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痕。邓鑫元站在窗前,目光透过水痕望向外面灰蒙蒙的校园,香樟树的叶子被雨水打湿,耷拉着脑袋,像极了此刻他沉重的心情。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凉的窗台,节奏随着思绪愈发急促。
桌上摊着一份《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报告》,A4纸的边缘被反复摩挲得有些发卷,白纸黑字格外刺眼:过去一年,学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0篇,其中SCI收录32篇;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8项;可真正实现产业转化的成果仅2项,转化收入不足50万元。这组数据像一根刺,扎得邓鑫元心口发疼——科研成果不能只躺在纸面上,不能只用来评职称、拿奖项,否则办大学的意义何在?
“邓校,不是我们不想推进转化,实在是太难了。”科研处长老陈顶着一头湿发走进来,手里攥着一把滴水的雨伞,他搓着冻得发红的手,语气里满是无奈与焦虑。将一叠厚厚的企业反馈函推到邓鑫元面前,老陈继续说道:“计算机学院林博士团队研发的工业数据分析算法,我拿去给省科技厅的专家看过,技术参数在国内同领域都排得上号,可找了经开区的十几家制造企业,要么说‘现有系统稳定运行多年,没必要冒风险换新技术’,要么嫌‘前期调试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没保障’;农学院周志强院长那边更头疼,他们的智能灌溉模型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下,能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可到了周边县区的田间地头,因为不同地块的土壤墒情、地形坡度差异太大,模型参数根本适配不了,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直截了当说‘这技术太理想化,不接地气’。”
邓鑫元拿起林博士团队的算法报告,深蓝色的封皮上印着“工业生产线实时数据分析优化系统研究”,扉页上还留着林博士工整的手写备注:“此算法可降低企业生产能耗20%,适用于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线,成本仅为进口系统的1/3”。他清晰地记得三个月前,林博士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抱着这份报告冲进自己办公室,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声音因激动有些发颤:“邓校,我们团队熬了半年夜,终于攻克了抗干扰算法难题,要是能推广出去,多少企业能受益啊!”可现在,这份凝聚着团队心血、能创造实际价值的技术成果,却只能被束之高阁,躺在纸面上无人问津。
“我们不能守着实验室等企业找上门,被动等待只会让更多成果烂在手里。”邓鑫元猛地合上报告,语气坚定如铁,“得主动出去找市场,找需求,把技术送到企业眼前,把问题带回实验室解决。”他抬眼看向老陈,“明天我带队,你立刻通知林博士,让他准备好技术演示方案;再叫上计算机学院的张敏院长,她熟悉产业需求,一起去走访江城的制造企业,一家一家谈,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得试试。”
老陈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好!我今晚就联系林博士和张院长,把企业名单再梳理一遍,优先挑有合作基础的走访。”
第二天一早,雨还没停,天色依旧阴沉。邓鑫元穿着深色防雨外套,带着老陈、林博士,还有计算机学院院长张敏,驱车前往江城经开区。车子在雨中缓缓行驶,车窗上的雨刮器不停摆动,却总也刮不尽模糊的视线,正如他们此刻对科研转化的迷茫。
第一站是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的中型企业,负责人王总听完林博士的技术演示,手指在办公桌上轻轻敲击着,沉吟片刻后直接摆了摆手:“邓校长,感谢你们专程过来,但我们真的不能冒这个险。我们现在用的是德国进口的数据分析系统,虽然维护成本高,但运行五年没出过大问题。你们的算法确实有优势,可换系统需要停机调试,生产线停一天就是几十万损失,我们中小企业扛不起这个风险。”
第二家是生产五金配件的小厂,厂长听完介绍,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邓校,不瞒您说,我们今年效益不好,连工人工资都得精打细算,实在没多余的钱搞技术升级,还是先维持现状吧,等以后效益好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家企业,要么以“技术不成熟”为由拒绝,要么用“资金紧张”搪塞,接连碰壁让车厢里的气氛愈发沉闷。走到停车场时,林博士踢了踢路边的积水,闷声说道:“邓校,要不算了吧。搞转化这么难,费时费力还没结果,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写论文、申项目上,至少能评职称、拿经费,对个人发展更实在。”
张敏也叹了口气,推了推被雨水打湿的眼镜:“邓校,林博士说的是实话,企业的顾虑不是没道理。他们要的是‘即插即用’的成熟技术,能立刻带来效益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的科研成果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相当于只画好了图纸,没造出成品,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桥梁’,企业自然不敢轻易尝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寻梦男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寻梦男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