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周六上午,阳光透过人文学院茂密的香樟树叶,在布满爬山虎的陈旧墙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徐卓远踏入了这栋与他日常所在的理学院截然不同的大楼。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墨水和木质地板混合的独特气息,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沉淀的历史与人文思辨之上,这让他习惯精密计算和洁净环境的大脑产生了一丝微妙的排斥感,如同程序遇到了无法立即解析的未知变量。
陈明教授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门虚掩着。徐卓远敲门后,里面传来温和的“请进”。办公室内,四壁顶天立地的书架上塞满了各种心理学、哲学乃至文学着作,几盆绿萝和吊兰生机勃勃,沙发上随意搭着一条色彩浓烈的民族风针织毯,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包容感,与徐卓远想象中严肃的学术访谈场所有所不同。
陈教授年约五十,戴着无框眼镜,眼神温和而洞察,却毫无侵略性。他起身给徐卓远倒了杯温水, gesture示意他坐在舒适的单人沙发上。
“放松点,卓远同学,”陈教授微笑道,声音平和,“我们今天的访谈,更像是一次关于思维模式的探索性对话,目的是了解像你这样擅长逻辑推理的个体,其情绪体验和认知过程的独特之处。没有标准答案,真实感受最重要。”
访谈正式开始。问题起初围绕徐卓远的日常思考习惯、决策依据和压力来源。徐卓远回答得如同撰写学术报告,用词精准,逻辑严密,试图将内心世界抽象成可分析的模型:“压力通常源于项目进度滞后或算法优化未达预期。应对方式是拆解问题,增加变量控制,寻求最优解……”
陈教授耐心倾听,不时记录,随后问题逐渐转向更内在的体验:“当你提到算法瓶颈带来的焦躁,这种‘焦躁’在你身体或意识里,是否有更具体的感知形态?比如,它是否像某种图像、声音,或者有颜色、质感?”
这个问题让徐卓远明显顿住了。形状?颜色?这完全超出了他惯用的参数化描述范畴。他本能地想回避,但对知识和研究本身的尊重让他无法敷衍。他沉默了片刻,眉头微蹙,努力内视那种抽象的感觉:“……如果必须描述,它像高频电路过载时产生的、无法滤除的白噪音,无序,尖锐,持续干扰核心运算。颜色……大概是缺乏秩序的灰白色,带有静电般的刺痛感。”
陈教授点点头,没有评价对错,只是继续引导:“那么,之前你提到的,能让你从这种状态中平复下来的‘画面闪回’——比如你曾说过的糖水铺场景——它带来的感受,又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描述呢?”
这一次,徐卓远的迟疑更久。封瑶沉静的眼眸,递过冰糖雪梨时指尖的细微弧度,糖水铺里温暖湿润的空气与清甜香气……这些非逻辑的、碎片化的感知细节涌入脑海,他发现任何科学参数都无法定义其带来的感受。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在他词汇库里极其罕见且不“科学”的比喻:“……像一种……温和的阻尼器。吸收了那些噪音,降低了系统的振荡。颜色……不确定,但倾向于暖色调,低饱和度。”
说完,他自己都感到一丝荒谬,这严重偏离了他信奉的客观实证原则。
陈教授却露出了然的微笑:“非常生动的映射。卓远同学,人类大脑处理情绪、直觉的神经网络,比处理纯粹逻辑的区域更为古老和复杂。你所描述的‘噪音’和‘阻尼’,或许正是逻辑系统与情绪直觉系统在你体内交互、博弈的直观体现。尝试去理解这种‘内部映射’,而非简单排斥情绪作为‘干扰信号’,可能是你提升整体认知效率和稳定性的一个关键。”
访谈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结束时,徐卓远并未获得任何明确的解决方案,反而感觉内心某些坚固的认知边界被撬开了一道缝隙,有混沌而陌生的微光透入。陈教授没有给出结论或建议,只是鼓励他尝试以“观察者”的身份,将自身的情绪波动视为一种值得研究的“内源性现象数据”,记录并感受它们。
离开人文学院,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徐卓远下意识地走向“甜憩”糖水铺的方向。他需要在一个能让他感到安定的环境里,慢慢消化刚才那些关于“内部映射”和“情绪数据”的全新概念。
与此同时,糖水铺内。
封瑶正在调试一款秋季新品——洛神花山楂饮。深红色的洛神花与鲜红的山楂在锅中翻滚,散发出酸甜交织、令人食欲大动的果香。她小心控制着火候和冰糖的比例,力求达到酸甜平衡,既开胃又不至过于刺激。
顾湘,那位常来看书的文学院女生,今天依旧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摊开一本《宋词选注》,手边是一杯温热的杏仁茶,奶白色的茶液上漂浮着几片精致的杏仁瓣。经过几次简短的交流,封瑶和这位喜静的女孩之间已经建立起一种淡然的默契。
“封瑶,”顾湘放下书,轻声开口,目光落在封瑶熬煮糖水时专注的侧影上,“你这里的糖水,总让人觉得……特别安心。不像外面很多甜品,只是为了甜而甜,或者充斥着人工香精的味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