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实验室的静谧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徐卓远那句“离他远点”之后,空气里除了键盘敲击和机器运行的背景音,似乎还多了一层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堵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无形高墙,并未坍塌,但封瑶确实感觉到,墙的另一侧,传来了一丝微弱的回音,如同冰川深处传来的一声不易察觉的脆响。
她没有再就沈言之的话题多言,只是将那份警惕深埋心底,同时将徐卓远明确的界限感视为行动准则。她重新低下头,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这一次,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涂鸦,而是将下午艺术史中汲取的灵感,尝试与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的视觉感知异常、符号理解错乱联系起来,形成了几条初步的、带有交叉学科视角的优化思路。
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当封瑶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抬头看向对面时,发现徐卓远不知何时已经停下了敲击代码,目光正落在她摊开的笔记本上。他的眼神依旧没什么温度,但其中惯常的疏离感似乎淡了一点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审视“信息”的专注。
“你在做什么?”他问,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封瑶心中微动,将笔记本稍稍转向他,解释道:“下午看艺术史,看到一些关于‘感知变形’和‘符号象征’的理论。我在想,是否能在模型的特征提取层,引入一些类似的、非纯粹数据统计的维度?比如,患者对特定图形、色彩的扭曲认知模式,或许能成为更早期、更细微的判别特征?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设想。”她语气谦逊,但目光清亮,带着探索的光芒。
徐卓远沉默地听着,视线在她列出的几条思路上一一扫过。他没有立刻肯定或否定,而是陷入了短暂的思考。这种沉默,不同于以往的拒绝交流,更像是一种严谨的、内在的推演。
“认知科学和艺术理论的交叉……角度有些意思。”片刻后,他开口,语气依然是学术讨论式的客观,“但量化是难题。如何将‘扭曲认知’这种主观体验,转化为模型可处理的特征向量?”
他没有嗤之以鼻,也没有直接驳回,而是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这对封瑶而言,已是极大的进展。她立刻接话:“是的,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或许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包含多层次符号和模糊边界的测试图集,结合眼动追踪数据,来尝试捕捉那种非典型的注视模式和解读路径?”
徐卓远的目光闪烁了一下,似乎对这个方向有了一丝更具体的兴趣。他伸手,从旁边拿过一张空白草稿纸,随手画了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扭曲的线条。“类似这种?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压强’原理,制造认知冲突?”
“对!就是这个思路!”封瑶眼前一亮,没想到徐卓远能如此迅速地理解并延伸她的想法。这一刻,他们之间仿佛不再是前辈与后辈,导师与学徒,而是两个在学术迷宫中偶然相遇、交换线索的探索者。
“数据采集和标注会非常耗时,且需要专业的神经内科或心理学专家参与评估。”徐卓远指出了现实的困难,但语气并非阻止,而是陈述事实。
“我知道这很难,”封瑶点头,“但如果能做成,或许能为我们模型增加一个独特的、具有解释性的维度。”她顿了顿,声音轻缓却坚定,“我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尝试,从最基础的文献和研究方法开始。”
徐卓远看了她一眼,那目光似乎在她脸上停留了比平时多零点几秒的时间。他没有说“好”或“不好”,只是将那张画了草图的纸推到一边,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屏幕,淡淡道:“先把文献综述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做出来。相关的经典论文,我晚点发你。”
没有热情的鼓励,没有明确的赞许,但这句看似平常的指派,却让封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接纳了她的想法,并给予了实质性的推进路径——分享他视为珍宝的学术资源。这堵墙,似乎真的在她持续而温和的叩击下,松动了一小块砖石。
“谢谢徐师兄!”封瑶的声音里带着真挚的感激。
徐卓远没有回应,键盘声再次响起,但实验室的氛围,似乎比之前更柔和了几分。
---
几天后,一封来自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讲座通知邮件吸引了封瑶的注意。讲座主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生物标记物探索”,主讲人是一位在国内该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教授——林枫。
封瑶心中一动。这正与他们项目方向高度相关,或许能提供新的视角。她几乎是下意识地,将邮件转发给了徐卓远,并附言:“徐师兄,这个讲座或许对我们有启发,要一起去听吗?”
发出邮件后,她才略感忐忑。这似乎是她第一次主动发起这种带有“共同行动”意味的邀请。他会如何反应?会觉得她多事,或是不屑于参加这种“基础”讲座?
等待回复的几分钟变得有些漫长。终于,电脑提示音响起,徐卓远的回复简洁到极致:“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