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联合优化模型
联合优化模型的构建并非一帆风顺。苏晓团队提供的传感器物理模型详尽到令人惊叹,却也复杂得让人头皮发麻。将那些非线性的误差函数、随温度和时间漂移的参数,完美地嵌入到“星图”算法的框架内,并确保整个联合模型在数学上的收敛性和计算上的可行性,成了横亘在封瑶和徐卓远面前的一座新的技术高山。
第二天上午九点,交叉学科中心那间他们惯用的研讨室里,白板再次被密集的公式和框图占据。
“这里,传感器基线随温度的指数漂移模型,如果直接作为硬约束加入,会导致整个优化问题非凸,求解器很可能陷入局部最优,甚至不收敛。”徐卓远用马克笔点着白板上一处关键难点,眉头微锁。
封瑶凝视着那复杂的表达式,脑海中前世记忆与今世所学再次高速运转。她记得,在另一篇关于鲁棒优化的文献中,似乎提到过一种“松弛变量”和“惩罚函数”的技巧,可以将一些苛刻的硬约束转化为对目标函数的“软惩罚”,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可求解性。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不把它作为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而是作为一个强烈的‘建议’?”封瑶沉吟着开口,拿起另一支颜色的笔,在白板空白处边写边解释,“我们引入一组松弛变量,允许模型在极小范围内‘违反’这个物理模型,但在目标函数里对这种违反施加一个非常大的惩罚系数。这样,既引导算法趋向于符合物理规律的最优解,又避免了因模型微小失配导致的求解失败。”
徐卓远眼睛一亮,立刻跟上她的思路:“很棒的思路!这相当于在数学的严谨和物理现实的复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灵活的平衡点。我们可以先基于这个框架搭建初步模型,然后用苏晓他们提供的海量历史数据进行仿真测试,根据结果再微调惩罚系数的权重。”
两人立刻投入工作,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低声讨论交织在一起,充满了专注的能量。封瑶负责核心算法的推导和实现,徐卓远则更侧重于整体架构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的优化。他们之间的配合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搭档,更像是一对共脑的默契舞者,一个眼神,一个简短的词句,就能理解对方意图,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无缝衔接。
就在他们为一个参数优化问题陷入短暂沉思时,研讨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进。”徐卓远头也没抬地应了一声。
门被推开,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清瘦,气质有些腼腆的男生探进头来,手里抱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徐学长,封学姐,打扰了。苏晓师姐让我把这个送过来,是传感器小组整理的历史数据中,标记出的几个典型‘异常’数据片段,她说可能对你们调试算法的鲁棒性有帮助。”
封瑶抬头,觉得这个男生有些面生。徐卓远倒是似乎认识他,点了点头:“辛苦了,林浩然。放桌上吧。”
名叫林浩然的男生轻轻将文件夹放在桌角,动作有些拘谨。他飞快地抬眼看了看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叹和渴望,随即又迅速低下头,小声说:“那个……如果没什么事,我先回去了。”
“等一下,”封瑶忽然开口,声音温和。她注意到这个男生在看向白板时,那瞬间亮起的眼神,像极了前世那个对知识充满敬畏却又因自卑而不敢靠近的自己。“你是苏晓团队新加入的成员吗?以前好像没见过你。”
林浩然似乎没想到封瑶会主动和他说话,身体几不可查地僵了一下,才低声回答:“是、是的,封学姐。我是电子工程系大二的学生,刚通过选拔加入苏师姐的课题组不久,主要负责一些……数据预处理和基础打杂的工作。”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封瑶了然。在顶尖团队里,新人往往都是从最基础、最边缘的工作做起,这种感觉她前世体会过太多。她微微一笑,语气更加柔和:“数据预处理是根基,非常重要。苏晓让你送这些关键数据过来,说明对你的工作也是认可的。”她指了指白板上刚才讨论的那个难点,“正好,我们刚才在讨论传感器温度漂移模型的嵌入问题,你既然是电子工程的,对这部分物理背景应该很熟悉,有没有什么直观的想法?”
林浩然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和受宠若惊。他看了看封瑶鼓励的眼神,又看了看旁边虽然没有说话但目光平静的徐卓远,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有些紧张的心情,走到白板前,指着那个指数模型的一个参数说:“这个α值,其实在实际传感器中并不是恒定常数,它本身会随着老化有微小的线性衰减……我们在前期数据清洗时,观测到过这个现象,虽然影响很微弱,但或许……或许在追求极致精度的模型中需要考虑?”
他的声音开始还有些犹豫,但说到具体技术问题时,渐渐变得流畅和自信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