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学术沙龙与星桥项目发展
周末的物理学院学术沙龙,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在古雅而充满学术气息的小型报告厅内徐徐展开。封瑶如期而至,她选择了一个靠前且视角绝佳的位置,很快便沉浸在与会的师生们严谨而活跃的思维碰撞之中。
正如周屿所言,几位讲者的分享极具启发性。特别是MIT归国的张淮教授,他关于“AI赋能量子计算模拟:从黑箱到可解释性”的前沿报告,仿佛在封瑶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张教授提出,将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作为底层约束嵌入AI模型,可以有效提升模型在未知领域的泛化能力和可靠性,这恰好击中了“星桥”项目在模拟极端复杂意识场景时,面临的“黑箱”困境和泛化能力不足的核心痛点。封瑶的笔尖在笔记本上飞速移动,不仅记录下关键公式和思路,更在空白处飞快地勾勒着将这些理念融入“星桥”架构的初步构想,脑海中技术与灵感火花四溅。
中场休息的铃声响起,封瑶仍沉浸在思维的激荡中,直到一杯温水递到眼前。她抬头,看到周屿温煦的笑容:“感觉如何?张教授的观点向来以犀利和前瞻着称。”
“受益匪浅,谢谢学长。”封瑶接过水杯,真诚地道谢。她随即就几个关键点与周屿展开了讨论,比如如何将特定的物理守恒定律量化为有效的算法约束,以及如何平衡引入新约束带来的计算复杂度提升。周屿的回应一如既往地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引用了几个前沿的数学工具,并指出了几个可能的技术路径。他的引导精准而富有建设性,交谈的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让封瑶确实觉得这是一次纯粹而高效的知识交流。
然而,封瑶没有察觉,在沙龙略显昏暗的角落,一个戴着黑色鸭舌帽、穿着普通休闲装的年轻男生,正看似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他的镜头伪装得很好,偶尔抬起,精准地捕捉着封瑶与周屿交谈时的神态、动作,甚至是封瑶笔记本上不经意间露出的草图轮廓。他是徐明辉手下擅长信息收集的人,任务是持续跟进“星桥”核心成员的动态,尤其是近期在项目中表现愈发突出的封瑶,以及与徐卓远关系匪浅的她,是否能成为潜在的“突破口”。
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周屿自然而然地提出送封瑶回计算机学院,封瑶微笑着婉拒:“谢谢学长,我还得赶回实验室把刚才的灵感整理一下,怕一会儿忘了。”她的理由充分且符合她一贯的学术风格。
周屿并未坚持,只是在封瑶转身欲走时,状似随意地提点道:“封瑶,以你的学术敏感度和思维深度,仅仅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现有框架,会不会觉得有些局限?我看过你之前独立发表的那篇关于神经网络的论文,很有见地。你的潜力,完全可以尝试主导更前沿、更独立的交叉学科课题,这无论对你的个人发展,还是对学术界的贡献,可能都会更大。”
这番话,表面是前辈对后辈的赏识与期许,但其中隐含的对“星桥”团队架构的微妙质疑,以及对封瑶个人野心的试探,让封瑶心中轻轻一凛。她停下脚步,抬眼看向周屿。他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依旧温和含笑,却仿佛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薄雾,让人看不清真实意图。
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谢谢学长的提醒和看重。不过,‘星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科研课题或者晋升的阶梯。它承载着我和团队伙伴们,尤其是和徐卓远,共同的愿景和心血。目前来看,这里正是最适合它,也是最适合我成长的土壤。”她微微欠身,礼貌而疏离,“今天非常感谢您的邀请,让我学到了很多,我先回去了。”
看着封瑶挺拔而决绝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周屿脸上的温润笑容缓缓收敛。他抬手,指尖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镜架,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混合着欣赏、挑战乃至算计的光芒。他确实欣赏封瑶的才华与心智,但促成这次接触,更深层的原因,是来自于家族内部对“星桥”项目,尤其是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的评估报告,以及……对徐氏集团内部,特别是徐明辉一系动向的密切关注。徐明辉不久前曾私下与他接触,言语间不仅透露出对苏晴力排众议投资“星桥”的强烈不满,更隐晦地表达了对徐卓远这个名义上的“弟弟”、实际上的潜在竞争者的戒备。周家深耕学术界,与商界盘根错节,他作为家族着力培养的年轻一代,并不介意在复杂的棋局中,为自己和家族争取更多的筹码与主动权。封瑶,这个看似环绕在徐卓远身边的、温柔而坚韧的女孩,或许能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支点。
---
与此同时,实验室里,徐卓远刚刚结束与苏晴战略发展部团队的第一次线上深度会议。会议过程比他预想的更为顺畅。苏晴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合作诚意,她带来的团队成员个个精明强干,双方围绕封瑶提出的“阶梯式、模块化”合作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就初步的技术验证节点和资源投入达成了基本共识,约定下周给出详细的合作框架草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