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青年科技创新大赛
梁教授带来的消息,像一阵强劲的风,吹皱了实验室302原本趋于平缓的湖面,激荡起新的涟漪。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不仅是一个竞赛,更是一个宣告——向外界,也向徐卓远自己内心那个苛责的声音,宣告“星桥”的价值。
挑战是巨大的。下个月底完成基础模型演示,意味着他们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将尚在襁褓中的“微协议适配器”架构转化为稳定运行的demo。压力如山,但这一次,徐卓远没有像以往那样将压力内化为自我攻击的刀刃,而是将其转化为了专注的动力。他的眼神里,除了惯有的沉静,更添了一种被点燃的、名为“目标”的火焰。
封瑶将他的变化看在眼里,心中欣慰,却也并未放松。她知道,那条来自“徐家”的短信如同悬顶之剑,并未真正消失。徐卓远内心的坚冰虽出现裂痕,但根源未除,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寒意复萌。
项目推进需要更多助力。封瑶想到了陆星辰,他的活力和创意是团队宝贵的财富,但仅靠他们三人,面对如此紧迫的工期和可能随之而来的、来自徐家方面的干扰,仍显单薄。她需要一个契机,引入更稳固的外部支持。
机会很快到来。计算机系为备战创新大赛,组织了一次跨年级的学术沙龙,旨在促进交流,碰撞灵感。封瑶鼓励徐卓远一同参加,他起初有些抗拒这种公开场合,但在封瑶“我们需要听听不同视角,或许能找到优化架构的灵感”的务实理由,以及她安静却坚定的陪伴下,最终点头同意。
沙龙上,徐卓远关于“微协议适配器”底层逻辑的简短发言,依旧带着他特有的、近乎苛刻的严谨,却意外地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沈瀚,计算机系研二的学生,也是系里有名的技术极客,以其扎实的工程实现能力和耿直的性格着称。
沈瀚对徐卓远提出的架构表现出极大兴趣,沙龙结束后主动找了过来。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技术细节,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你的理论模型很漂亮,但考虑过在实际异构网络中,时钟同步的微小漂移可能引发的雪崩效应吗?”沈瀚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
徐卓远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棋逢对手的光芒。他迅速调出脑中的代码,开始详细解释自己设计的容错机制。两人就着白板,旁若无人地展开了激烈的技术讨论。
封瑶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暗喜。沈瀚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团队在具体工程实践和细节 robustness(鲁棒性)上的可能短板。而且,沈瀚性格直接,不绕弯子,这种风格反而容易与直来直去的徐卓远相处。
讨论暂告一段落,沈瀚直言不讳:“你们这个项目,想法很前沿,但实现起来坑不少。距离大赛截止时间不多了,需要帮手吗?我对这个适配器很感兴趣。”
徐卓远看向封瑶,眼神中带着询问。封瑶微笑着上前,落落大方地向沈瀚介绍了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当前进展,并真诚地发出了邀请:“沈学长能加入,我们求之不得。你的工程经验正是我们急需的。”
于是,沈瀚成为了“星桥”项目的第四名成员。他的加入,像给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带来了更务实、更高效的协作氛围。徐卓远负责核心算法与架构设计,封瑶统筹规划、负责部分上层应用逻辑及对外沟通,陆星辰继续发挥他的创意优势,负责交互设计和部分前端演示,而沈瀚则专注于将精妙的架构落地为稳定可靠的代码。
就在项目如火如荼地推进时,那根“悬顶之剑”终究还是落了下来。
一个周五的傍晚,实验室的门被敲响。门外站着一位身着定制西装、气质精干的中年男人,他自称是徐父的特别助理,姓高。
高助理脸上带着职业化的笑容,语气却不容置疑:“卓远,徐总很关心你的学业。他希望你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更‘主流’、更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上,比如学院重点扶持的AI大数据分析项目。至于这个……学生兴趣项目,他认为应该适可而止。”
他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略显简陋的设备,和白板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公式,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否定。
徐卓远刚刚因为解决了一个关键协议冲突而略显明亮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嘴唇紧抿,刚刚有所松动的坚冰,似乎又以更快的速度重新冻结。父亲甚至不愿意亲自出面,只派了一个助理,就用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否定了他倾注了心血和热爱的“星桥”。
封瑶的心沉了下去。她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验。远比技术难题更伤人。
就在徐卓远周身气息越来越冷,几乎要退回那个封闭的壳中时,封瑶上前一步,轻轻挡在了他和高助理之间。她没有愤怒地质问,也没有怯懦地退缩,而是用一种平静却异常坚定的语气开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