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的日头刚爬过老桑树梢,麦田里的分蘖已冒出半寸青秆 —— 有的秆子直挺挺托着新叶,是能结穗的 “有效蘖”;有的歪在垄间,叶片薄软,是耗养分的 “无效蘖”。列国农夫踩着刚干的田垄往 “共蘖田” 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 “蘖数计数器”,器身刻着 “麦株五蘖为适、三蘖为弱” 的绿痕,顶端装着细竹齿,能轻轻勾住蘖秆数得准;楚国的农妇挎着麻编 “控旺压苗袋”,袋里装着晒干的河沙,袋底缝着可调节的布扣,能按苗势增减重量;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 “分蘖定距耙”,耙齿间绑着竹制隔片,每片间距三寸,正好卡住有效蘖留苗。
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鞘上,“谷雨护苗纹” 旁新长出的 “小满辨蘖纹”,像株带着三秆有效蘖的麦苗,纹路里还嵌着细如米粒的 “灌浆” 暗纹。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小满蘖管要》,泛黄的竹片上赵承亲笔批注:“辨蘖先分‘青秆厚叶’为真,‘白秆薄叶’为虚;控旺莫用蛮力压,宜以沙袋顺秆覆,免伤灌浆根。” 他用指尖刮过竹简上 “蘖、控、灌” 三个朱字:“今年要辨准有效蘖,更要防徒长耗养分,这古卷里的‘沙压控旺法’可得用对。”
王二愣子蹲在麦垄间,把蘖数计数器的竹齿轻搭在麦株上,数着青秆蘖:“一、二、三、四、五!正好五蘖!” 可再扒开垄间,却发现株底藏着两根白秆蘖,“公孙先生,这无效蘖都缠在有效蘖根旁,拔了怕伤根,不拔又耗肥!” 说话间孟春提着陶甑走来,甑里飘着槐叶与桑白皮熬的控旺液 —— 按她祖母传的古法,小满浇这汁液,能让无效蘖自然枯萎,还不影响有效蘖灌浆。小石头攥着迷你分蘖定距耙,正学着给麦苗定距:“这株太密,得移走一棵!” 说着就想拔苗,被刘婶赶紧拦住:“傻娃,得用竹片撬根,别拽断须根!”
一、辨蘖控旺工具的巧改新
摆弄工具时,列国农夫竟为 “辨蘖准头” 争了起来。秦国的张大哥把蘖数计数器往麦株上一卡:“按咱秦地规矩,青秆蘖过三寸就算有效!” 楚国的刘婶却掏出块竹牌,上面刻着古卷里的 “辨蘖三法”:“光看长度不行!得摸叶厚 —— 有效蘖叶像革,无效蘖叶像纸!” 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把分蘖定距耙的隔片拆下来,改成可活动的竹卡:“咱按古卷说的‘三寸留一蘖’,卡得住的留,卡不住的除,最公平!”
公孙矩没急着断对错,而是让人取来三株麦苗:一株全是有效蘖,一株混着无效蘖,一株只剩白秆蘖。“赵承在晋阳管田时,用的是‘看、摸、掐’三招。” 他先让大伙看蘖秆颜色 —— 有效蘖青中带紫,无效蘖泛白;再摸叶背绒毛 —— 有效蘖绒毛密,无效蘖绒毛稀;最后让小石头掐断蘖秆 —— 有效蘖断口流青汁,无效蘖断口空瘪。“现在再用工具,就不会错了。”
秦国竹匠立刻给蘖数计数器加了 “双标”:一面刻青秆长度,一面刻叶厚刻度,顶端竹齿改成钝头,免得勾伤蘖根。楚国农妇把控旺压苗袋的布扣改成三档:苗高过尺用重沙袋,苗高七寸用中沙袋,苗高五寸用轻沙袋,还在袋角缝了小竹片,避免沙袋直接压叶。鲁国的王大叔更巧,在分蘖定距耙的隔片上画了小笑脸:“卡住有效蘖,笑脸对着苗,一看就明白!”
二、跨族辨蘖的新学问
辨蘖开始后,列国农夫自发结成 “辨控组”:秦国汉子负责数有效蘖,楚国农妇专司浇控旺液,鲁国田夫管定距留苗,配合得比往年更细。王二愣子组刚辨完东头半亩,竹牌上就记满数据:“有效蘖率八成,无效蘖多在株底三寸内,得用沙袋压!”
公孙矩沿着田垄巡查时,发现孟春正给一株 “叶旺蘖弱” 的麦苗发愁 —— 叶片长得比别的苗宽半指,可有效蘖才两根。“这是‘虚旺’,按古卷说的得‘疏叶促蘖’。” 他教孟春用竹刀轻轻割去最外层的两片老叶,再浇半勺控旺液:“老叶耗养分,割了让养分往蘖上走。” 另一边,小石头用迷你耙定距时,发现几株有效蘖长得太密,正想移苗,王大叔却递来根竹篾:“别移!用竹篾把蘖秆撑开,留三寸间距就行,移苗伤根影响灌浆。”
辨到西头地块时出了新问题:这里的麦苗蘖数够多,可秆子细得像麻线,一捏就弯。“这是‘密蘖瘦苗’,古卷里写过得‘疏蘖补肥’。” 公孙矩让大伙把每株的无效蘖全拔掉,只留三根壮实的有效蘖,再撒上用豆饼磨的细肥 —— 按古卷记载,小满补豆饼肥,能让蘖秆长粗,为灌浆攒劲。刘婶还在肥里混了点艾草灰:“祖母说艾草灰能防蚜虫,免得灌浆时虫咬麦粒。”
夕阳西斜时,辨蘖控旺总算完了。公孙矩翻着记录竹简笑:“有效蘖率从八成提到九成,虚旺苗全救过来了!” 小石头举着他辨对的第一株麦苗跑来:“师父你看!三根有效蘖,一根不多一根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史照山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史照山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