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尘轨校准·菌脉共生
2088年秋分,柯伊伯带方向的宇宙尘埃正以每秒45公里的速度掠过太阳系,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尘暴监测卫星”已连续三天发出橙色预警。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被分割成两半:左侧是“灵脉十三号”传回的海王星外层大气数据流,淡蓝色的粒子运动轨迹在屏幕上交织成网;右侧则是月球组装基地的实时画面,机械臂正吊着“灵脉十四号”的中继卫星主体,在真空舱内进行抗尘埃冲击测试。
乐乐穿着浅灰色的指挥服,指尖在全息操作台上滑动,将“尘暴监测卫星”的最新数据同步至所有子系统。“柯伊伯带尘埃流的密度比预期高1.8倍,”她抬头看向屏幕前的团队,“‘灵脉十三号’的外壳涂层需要再强化一次,同时让月球基地调整中继卫星的抗冲击参数——必须确保卫星在尘埃流中能稳定传输信号。”
阿木尔立刻调出“灵脉十三号”的外壳结构图,红色预警区域集中在探测器的能源舱和培育舱连接处。“我们可以远程激活探测器的‘应急涂层修复系统’,”他指着图中的淡紫色能量管道,“通过甲烷气体与核能加热的混合反应,在外壳表面形成一层新的碳化保护层,抗冲击能力能提升30%。”
“但培育舱的温度不能波动超过0.5℃,”古丽突然开口,手里的平板上显示着“海卫一五号”幼苗的生长曲线,“修复系统启动时会产生局部高温,必须先调整培育舱的隔热层参数,把热量隔离在舱外。”她指尖快速敲击屏幕,将隔热层的优化方案传输至阿木尔的操作界面——那是基于“海卫一四号”幼苗在超低温环境下的生存数据,最新调整的多层纳米隔热材料配比。
乐乐点头,目光转向屏幕右侧的月球基地画面。小宇正站在抗尘埃测试舱旁,戴着全息防护眼镜,实时监测卫星外壳的应力变化。“卫星主体的抗冲击测试已完成80%,”小宇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第三组太阳能板在模拟尘埃冲击下,出现了0.2毫米的形变——虽然在安全范围内,可如果遇到高密度尘埃流,可能会影响能源收集效率。”
林羽拄着拐杖走到屏幕前,手指在太阳能板的三维模型上轻点,调出三十年前火星探测器“火卫三号”的太阳能板设计图。“把太阳能板的支撑结构换成钛合金与碳纤维的复合材料,”他缓缓说道,“当年‘火卫三号’在火星沙尘暴中,就是靠这种结构扛住了每秒30公里的沙尘冲击,形变率控制在0.1毫米以内。”
小宇立刻在操作屏上修改参数,屏幕上的太阳能板模型瞬间切换成新的结构——淡银色的支撑框架上,缠绕着淡蓝色的碳纤维纹路,像给脆弱的太阳能板穿上了一层铠甲。“调整后的数据出来了!”小宇的声音重新变得兴奋,“模拟尘埃冲击下的形变率降至0.08毫米,能源收集效率反而提升了5%!”
指挥中心里响起一阵轻响的掌声,乐乐却没有放松——她知道,柯伊伯带的挑战远不止尘埃。她调出“灵脉十四号”的任务时间表:2089年春分发射中继卫星,2090年冬至探测器启程,2098年抵达冥王星轨道,2105年进入柯伊伯带核心区域。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可能让十年的准备付诸东流。
当天下午,乐乐带着古丽和阿木尔来到“海卫一实验室”。恒温舱内,“海卫一五号”幼苗已长到15厘米高,第七片叶片的边缘泛着淡淡的青色——这是“冥卫二菌株”与“三生菌”共生的标志。古丽将便携式检测仪插入培育舱的冰壤中,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两组微生物的活性数据:三生菌代谢效率100%,冥卫二菌株活性98%,两者形成的共生网络,正将冰壤中的氮元素和碳元素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幼苗根系。
“我们在冰壤里发现了新的代谢产物,”古丽指着检测仪上的质谱图,一道尖锐的峰值格外显眼,“这种‘菌脉素’能增强幼苗细胞壁的抗冻性,就算在-255℃的超低温下,叶片的细胞膜也不会破裂。”她从保温箱里拿出一管淡绿色的液体,“这是我们提取的纯菌脉素,计划加入‘灵脉十四号’的培育舱营养液中,让探测器携带的焰果种子在休眠期间也能保持活性。”
阿木尔接过液体管,对着灯光观察——液体中没有任何杂质,却能看到细微的能量粒子在缓慢流动。“需要测试菌脉素与探测器能源系统的兼容性,”他说道,“如果能量粒子会干扰核能装置,就得调整营养液的储存方式。”
乐乐走到另一台恒温舱前,这里培育着“海卫一六号”幼苗——它的冰壤中加入了“灵脉十三号”传回的星际尘埃样本,根系周围的菌网呈现出罕见的淡紫色。“这株幼苗的灵脉能量频率已经达到7.8赫兹,”她指着监测屏上跳动的数值,“比‘海卫一五号’高0.3赫兹,说明星际尘埃中的某些矿物质,能促进菌脉与幼苗的能量交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八音盒里的世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八音盒里的世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