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青韵染坊的前院已聚满了人。昨日青娘贴出“流动染队招募启事”,不到半日便有二十余人报名,今日是筛选的日子,染工、车夫、杂役一应俱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新营生的期待。青娘、沈行舟、温景然坐在院中的长桌后,面前摊着报名者的名册,一场关乎流动染坊成败的“选人之战”,正悄然拉开序幕。
“第一位,周老栓。”温景然高声念出名字,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走上前,双手捧着一本泛黄的“染布手记”,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三十年的染布配方与心得。
“青娘姑娘,俺在染坊做了三十年染工,啥颜色的布都染过,去年还帮城西的裕隆染坊改过靛蓝染料的配方,”周老栓声音洪亮,“俺知道流动染坊辛苦,但俺身子骨硬朗,能扛住,就想跟着你们学新法子,也赚点养老钱。”
沈行舟翻开他的染布手记,看到“雨天染布需加三钱盐固色”“低温时茜红染料需多煮一刻”等实用贴士,眼中露出赞许:“周老伯,若让你用便携染缸染布,你觉得最该注意什么?”
“便携染缸薄,火力得稳,不然布容易染花;还有染料配比,路上若遇颠簸,得提前检查染料是否沉淀,”周老栓张口就来,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俺还带了自己配的‘防染剂’,染印花布时能防止颜色晕开,流动染坊用得上。”
青娘与沈行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认可。青娘笑着道:“周老伯,你被录取了,往后你就是流动染队的首席染工,负责把控染布品质,教其他染工学便携设备的用法。”
周老栓激动得连连作揖,捧着染布手记的手都有些颤抖:“多谢青娘姑娘!俺一定好好干,不辜负你们的信任!”
接下来的筛选中,又有两人脱颖而出。一个是二十岁的阿巧,一手印花手艺堪称一绝,能在丝绸上印出“出水芙蓉”“喜鹊登枝”等精细纹样,她还会用草木灰自制简易印花模板,正好解决流动染坊模板携带不便的问题;另一个是三十岁的阿力,曾是镖局的车夫,熟悉苏州周边的路况,能赶三匹马拉的大车,还会简单的修车技巧,对付山路颠簸最有经验。
“染工、印花工、车夫都有了,还缺个管账的杂役,得细心、会算账,还能帮着搬卸设备。”温景然看着名册,眉头微微蹙起,剩下的报名者中,要么只会蛮力不会算账,要么心思太细却扛不动重物,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一阵清脆的脚步声,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算盘,身后跟着一个半大的孩子。“青娘姑娘,俺叫林小满,听说你们招流动染队的人,俺想来试试。”
林小满是苏州城有名的“账房学徒”,之前在绸缎庄帮工,因老板拖欠工钱才辞职,家里还有个六岁的弟弟要养。他虽没做过染坊杂役,却会算账、记账,还能扛着三十斤的布包走三里路,最关键的是,他熟悉苏州周边乡镇的绸缎庄与织户,能帮着联系客户。
“林小哥,若让你管流动染队的账,你会怎么记?”温景然问道,顺手递过一本空白账簿。
林小满接过账簿,提笔便写:“收入分‘染布费’‘定制费’‘加急费’,支出分‘设备损耗’‘染料采购’‘食宿开销’,每日结算一次,每周汇总一次,还要记‘客户预约表’,提前三天确认订单,避免浪费染料,”他一边写一边解释,“俺还会用‘流水账+分类账’两本账,流水账记日常收支,分类账记成本核算,这样青娘姑娘查账也方便。”
青娘看着他工整的字迹与清晰的账目分类,当即拍板:“林小满,你被录取了,往后你就是流动染队的账房杂役,管账、联系客户、搬卸设备,都归你负责。”
林小满激动得红了眼眶,拉着弟弟的手道:“多谢青娘姑娘!俺一定好好干,让弟弟能吃饱饭,还能上学堂!”
至此,流动染队的核心成员已确定:首席染工周老栓、印花工阿巧、车夫阿力、账房杂役林小满,再加上带队的青娘与负责设备维护的沈行舟(首趟随行),一支六人小队正式组建完成。
接下来的五日,是紧张的“岗前培训”。沈行舟带着众人熟悉便携设备:教阿力如何固定马车上的燃缸与锅炉,避免运输颠簸损坏设备;教周老栓与阿巧如何调节迷你锅炉的火力,如何用折叠染缸控制染布时间;教林小满如何清点染料、记录设备损耗,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应对。
“阿力,马车上的染缸要用粗麻绳捆三道,每道都要绕着木架打结,”沈行舟一边示范一边叮嘱,“过山路时要放慢速度,若听到设备有异响,立刻停车检查,宁可晚到,也不能让设备损坏。”
阿力跟着练习了三遍,终于能熟练地捆扎设备,他拍着胸脯道:“沈大哥放心!俺赶了五年车,还没出过一次货损,保证把设备安全送到望亭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