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像一层薄纱,轻轻落在青娘茶肆的木牌上。青娘把一只旧木匣放在柜台上,里面是那把被磨得温润的"标准勺"。她没有急着招呼客人,而是在门口挂了一块小木牌:"今日只做一件事:让标准有温度。"
"青娘,今天不卖茶吗?"阿福好奇地问。
"卖,"青年微笑,"但先卖故事,再卖茶。标准不是冷冰冰的条款,它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她把茶肆的桌椅重新摆了一下,中央留出一块空地,放了一张矮桌。桌上摆着四样东西:一张老照片、一只旧茶剪、一本翻得起毛的"茶路笔记"、一把小小的"标准勺"。
二
照片里的一双手
青娘把那张老照片递给围拢来的客人。照片上是一双粗糙的手,指缝里有洗不掉的茶渍,掌心上有一层厚厚的老茧。
"这是赵老的手,"青娘说,"北坡的老茶农。他种了一辈子茶,知道哪片叶子最适合'一芽两叶'。我们的标准,就是从这样一双手里长出来的。"
人群里有人轻声感叹:"这手,一看就知道是干活的手。"
青娘点头:"标准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每一个用心做茶的人。"
三
旧茶剪的故事
她又拿起那只旧茶剪,剪口已经有些钝了,手柄上有一道浅浅的裂痕。
"这是王婶的茶剪,"青娘说,"暴雨那天,她用它在雨里挑了三个时辰的鱼叶。她的手被雨水泡得发白,却没有一句抱怨。"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们的标准里,有一条'雨后鲜叶处理',就是她用这把剪子教给我的。"
一个年轻的茶客小声说:"原来标准是这样来的。"
"是,"青娘微笑,"它不是从书里抄来的,是从雨里走出来的。"
四
茶路笔记的一页
青娘翻开"茶路笔记",找到其中一页,上面写着几行字:
"今日验收,西坡李伯的茶里混了几片老叶。他说:'青娘,我不是故意的,只是今天家里有事,没来及挑。'我告诉他:'我们按实结算,但你要跟我一起挑一遍。'他挑到天黑,临走时说:'我记住了。'第二天,他的茶是全组最好的。"
青娘抬头:"这就是标准的温度。我们不是为了罚谁,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的机会。"
五
标准勺的仪式
青娘把"标准勺"放在矮桌中央,又从木匣里取出三个小瓷碟,分别放了一片鱼叶、一片病虫叶、一片老叶。
"这是我们每天的仪式,"青娘说,"开筛前,'标准员'用它舀一勺鲜叶,作为参照样。我们不是在挑错,我们是在提醒彼此——什么该采,什么不该采。"
她邀请一个小男孩上来,让他用"标准勺"舀了一勺鲜叶,放在白瓷盘里。小男孩认真地挑了挑,把一片鱼叶放在了"不该采"的碟子里。
"做得好,"青娘摸摸他的头,"记住,一杯干净的茶,是从一片干净的叶子开始的。"
六
一场有温度的盲评
青娘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公布等级,而是请三位不同的人上来做盲评:一位是老茶客,一位是年轻的读书人,一位是第一次来的小姑娘。
她给每人发了一张简单的评分卡,上面只有四个空:香气、滋味、回甘、耐泡度。每个人喝完后,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必写等级。
"我们今天不比谁更专业,"青娘说,"我们只比谁更诚实。诚实,就是标准的温度。"
三人认真地品饮,写下自己的感受。老茶客写:"香清,像雨后的山。"读书人写:"滋味干净,像翻开一本新书。"小姑娘写:"回甘像糖,但不腻。"
青年微笑:"这就是我们的特技。它不是因为谁说是特级,而是因为你们都感受到了它的干净。"
七
一个承诺的兑现
青娘把一个小木牌挂在墙上,上面写着:"说清楚,做得到。"
"这是我们的承诺,"青娘说,"对茶农,我们说清楚标准,做得到预付和返利;对客户,我们说清楚品质,做得到按时交付和售后。"
她邀请一位上个月在暴雨中损失惨重的茶农——王婶——上台。青娘把一个信封递给她:"这是风险基金的补助,还有你那批茶的成本价收购款。"
王婶接过信封,眼圈红了:"青娘,你不欠我们的。"
"我不欠你们的,"青娘摇头,"但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标准的温度,就是在难的时候,有人拉你一把。"
八
一次面对面的对话
青娘请来了一位城里的茶行掌柜和一位山里的茶农,坐在矮桌的两端。桌上只有一壶茶、两只杯。
"今天,我们不谈判,"青娘说,"我们只聊天。城里的人可以问茶怎么种,山里的人可以问茶怎么卖。"
掌柜问:"为什么一定要'一芽两叶'?"
茶农答:"因为那样最香,也最耐泡。多一片叶,就老了;少一片叶,就浪费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