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风里,带着雨后的清凉。青娘站在木屋前的空地上,看着最后一批按标准封装好的初制茶被搬上马车。每一个竹篮上都贴着统一的标识,清楚地写着产地、海拔、采摘日期、等级、净重和责任人。
"青娘,都装好了。"沈行舟擦了擦额头的汗,"一共二十篮,特级三篮,一级六篮,二级十一篮。"
"辛苦你了。"青娘点头,"我们再做最后一次清点。"
她拿出"封装清单",逐项核对。每核对一项,她就在清单上打一个勾。周老、赵老、王婶、李伯都在一旁看着,神情既兴奋又紧张。
"特级:南坡,780米,六月初十,净重10斤,责任人王婶——核对无误。
一级:北坡老丛,650米,六月初十,净重10斤,责任人赵老——核对无误。
二级:西坡,720米,六月初十,净重10斤,责任人李伯——核对无误。"
青娘合上清单,满意地点头:"好,出发。"
二
马车缓缓驶出山脚。李大壮坐在车头,手里握着缰绳。青娘和沈行舟坐在车厢里,身旁放着一个特制的木匣,里面装着封样、标准勺、标准样和试茶会的物资。
"青娘,"沈行舟忽然开口,"你说,城里的客人会喜欢我们的茶吗?"
"会的。"青娘微笑,"因为我们的茶,干净、稳定、可追溯。"
她顿了顿,又补充:"而且,我们不仅卖茶,我们还卖标准。"
"标准?"沈行舟有些疑惑。
"对。"青娘点头,"我们把'一芽两叶'写进了协议,把'分级标准'做成了实物样,把'交付时间'做成了表,把'违约风险'做成了流程。这些,都是我们的底气。"
三
中午时分,马车抵达山脚小镇的"南山茶农合作社直采点"。小铺门口已经挂起了新的木牌,几个城里来的茶客正站在门口张望。
"这就是青娘茶肆的直采点?"一个茶客好奇地问。
"是的。"青娘从马车上下来,微笑着迎上去,"今天是我们的首批直采,欢迎大家来看看。"
她把木匣打开,取出标准勺、标准样和三张"质量标准示意图",一一摆在门口的茶桌上。
"这是我们的'标准勺',每天开筛前,我们用它做一个参照样。
这是我们的'标准样',特级、一级、二级,封存在木盒里,每月校验。
这是我们的'质量标准示意图',从采摘到分级,每一步都写清楚了。"
茶客们围拢过来,认真地看。有人用手指轻轻捻了捻标准样,有人凑近闻了闻。
"这茶真香。"一个茶客忍不住感叹。
"谢谢。"青娘微笑,"我们的茶,不求最香,只求最稳。"
四
青娘没有急着卖茶。她先把"首批直采说明"贴在墙上,内容只有三条:
"1. 今日只做看样与登记,不现场售卖;
2. 试茶会时间:三日后辰时;
3. 地点:城里青年茶肆。"
她又拿出一本"意向登记本",放在茶桌上:"如果您对我们的茶感兴趣,可以在这里登记姓名和联系方式。试茶会当天,我们会优先邀请您参加。"
茶客们纷纷登记。有人写下"张某某,茶行掌柜",有人写下"李某某,书院先生",还有人写下"王某某,药铺老板"。
"青娘,"一个茶行掌柜模样的中年男人开口,"你们的价格怎么算?"
"价格在试茶会当天公布。"青娘回答,"我们的基准价每月初公布,参考茶市均价并上浮一成。特级加价20%,一级加价10%,二级不加价。另外,我们还有返利机制。"
"返利?"掌柜的眼睛一亮。
"是的。"青娘点头,"月销量达到100斤返利2%,200斤返利4%,300斤以上返利6%。"
掌柜的若有所思地点头:"有意思。"
五
下午,青娘和沈行舟带着首批直采的茶,继续向城里出发。李大壮赶着马车,车轮在石板路上发出"嗒嗒"的声响。
"青娘,"沈行舟忽然问,"我们为什么今天不卖茶?"
"因为我们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青娘微笑,"我们要让城里的人知道,我们卖的不是'一批好茶',我们卖的是'一套好标准'。"
她顿了顿,又补充:"试茶会,是我们的'标准发布会'。"
"标准发布会?"沈行舟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理解的光芒,"我明白了。"
六
傍晚时分,马车终于抵达城里的青娘茶肆。阿福和陆砚早已在门口等候。
"青娘,你终于回来了!"阿福激动地跑过来,"大家都等急了。"
陆砚也微笑着迎上来:"辛苦了。试茶会的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就等你的好茶了。"
"好茶已经到了。"青娘点头,"我们先把茶入库,然后把标准样布置好。"
她指挥大家把茶篮搬进库房。库房里已经提前做好了防潮处理,地面铺了木板,墙角放了几袋石灰。青娘把茶篮按等级分区域堆放,每一堆前面都立了一个小牌子,写着产地、海拔、采摘日期和等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