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风带着雨后的清凉。青娘把一只旧木匣从屋里取出,放在木屋前的木桌上。她没有急着打开,而是先把墙上的“标准板”擦了擦,又把昨日的验收记录翻到最后一页。
“今天,我们做一件仪式感的小事。”青娘对围拢过来的茶农们说,“把‘标准’从墙上请下来,放进我们每天的动作里。”
她打开木匣,里面是一把旧茶勺,勺柄上刻着一个小小的“青”字。勺身并不起眼,却被磨得温润。
“这把勺,是我开店时一位老茶人送的。”青娘轻轻摩挲着勺柄,“它陪我走过很多路。今天,我把它送给合作社——不是送给某一个人,而是送给我们共同的标准。”
二
“送给标准?”有茶农不解。
“是的。”青娘点头,“从今天起,这把勺叫做‘标准勺’。我们每天开筛前,由当天的‘标准员’用它舀一勺鲜叶,放在白瓷盘里,作为‘参照样’。大家采下来的茶,就对照它来挑。”
她把茶勺递给沈行舟,又从包里取出三个小瓷碟,分别放了三样东西:一片鱼叶、一片病虫叶、一片老叶。
“这是‘反面教材’。”青娘微笑,“我们每天都要看一眼,提醒自己——这些不采。”
沈行舟接过茶勺,郑重地对大家说:“从今天起,南坡、北坡、西坡轮流保管‘标准勺’。每天早晨,保管的人带着勺和参照样,到各组巡回一次。”
三
仪式很简单,却有一种安静的力量。茶农们的神情不自觉地变得郑重。青娘注意到,北坡的赵老悄悄把腰板挺直了一些,西坡的李伯则把袖子卷得更利落。
“还有一件事。”青娘从木匣里又取出一把新的小茶剪,“这把剪子,送给昨天评分最高的组——西坡李家组。不是奖励你们昨天采得多,而是奖励你们按标准采得好。”
西坡的李伯接过剪子,有些激动:“青娘,我们会好好用它。”
“用它,就是用标准。”青娘说。
四
验收开始前,青娘让当天的“标准员”阿禾用“标准勺”舀了一勺鲜叶,放在白瓷盘里,作为参照。她又让三个人各挑了一把,和参照样并排放在一起。
“大家看,”青娘用镊子轻轻拨开,“参照样的芽头肥壮,两叶均匀,叶背绒毛密。这一把里有一片鱼叶,这一把里有一片老叶。我们今天就按参照样来。”
茶农们轮流上前,用手指轻捻,用眼睛仔细看。有人小声感叹:“这样一看,就清楚多了。”
五
验收进行得很顺利。青娘发现,今天的鲜叶质量明显比前两天更整齐。她在心里暗暗点头——仪式并不只是形式,它能把抽象的标准,变成每天可见、可摸、可做的动作。
中午,天空又开始落下零星的雨点。青娘抬头望了望天,对沈行舟说:“我们把遮雨棚再加固一下。”
两人带着几个年轻人,把油布的四角又压了一层石头,还在棚下加了一排矮架,方便鲜叶通风。忙完后,青娘把“标准勺”放在棚下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那三个小瓷碟。
“让它看着我们干活。”青娘笑了笑。
六
下午,山脚的小铺那边派人来,说木牌已经做好了,问什么时候挂。青娘想了想,说:“明天。”
“明天?”沈行舟有些意外,“我们不是后天回城吗?”
“挂了再走。”青娘点头,“让‘标准勺’和‘直采点’的牌子,在同一天跟大家见面。标准要上山,也要下山。”
沈行舟明白了她的意思,认真地点头:“好。”
七
傍晚,验收结束。青娘把“标准勺”郑重地交给明天的保管人——北坡的赵老。
“赵叔,明天就拜托您了。”青娘说,“您带着勺和参照样,先去南坡,再去西坡,最后回北坡。路上慢点,注意安全。”
赵老双手接过茶勺,像接过一件传家宝:“青娘放心,我一定把它看好。”
青娘又把一本薄薄的“勺日志”递给赵老:“这是‘勺日志’。每天谁保管、谁做参照样、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都记在这里。它会跟着勺一起流转。”
赵老郑重地点头:“我会写。”
八
夜深了,山里安静得只剩下虫鸣。青娘把今天的“验收日志”整理好,又在“茶路笔记”里写了一句: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每天的重复。让重复变得有仪式,让仪式变得可记录。”
她合上笔记,抬头看见窗外的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桌上的“标准勺”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
九
第二天一早,山脚的小铺前热闹起来。新做的木牌被抬了过来,上面刻着六个字——“南山茶农合作社”。青娘、沈行舟和几个茶农一起,把木牌挂了起来。
“标准勺”也被请了下来。赵老带着它,从南坡到西坡,再到北坡,每到一处,就舀一勺鲜叶,作为参照样。茶农们围过来,认真地看,认真地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