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青石村却没等来应有的春雨,反而被一场持续的春旱缠上。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上,烤得地面发烫,村东头育苗基地里的草木种苗,原本嫩绿的叶片渐渐打了卷,有的甚至开始发黄枯萎。青娘蹲在育苗床边,指尖轻轻碰了碰蓝草的叶片,干燥的触感让她心里一沉——要是再不下雨,这一季的种苗怕是要毁了。
“青娘掌柜,灌溉渠里的水也快见底了!”负责看管基地的王伯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空水桶,“山泉水流量越来越小,昨天还能勉强浇半亩地,今天连一桶水都接不满了。”
青娘站起身,望向灌溉渠的方向。只见原本潺潺流淌的水渠,如今只剩下浅浅一滩泥水,渠底的石头都裸露在外。她眉头紧锁,心里盘算着——育苗基地里种着三百多床种苗,每天至少需要两担水才能维持存活,要是水再跟不上,不仅种苗保不住,今年染坊的原料供应也会成问题,甚至连和周边村子签订的收购协议都无法兑现。
“陈砚呢?他去山上找水源了吗?”青娘问道。
“陈砚兄弟一早就去了,到现在还没回来。”王伯叹了口气,“这天气旱得邪门,山上的小溪大多都干了,怕是很难找到新的水源。”
青娘沉默片刻,对王伯说:“你先组织大家把水渠里的泥水攒起来,优先浇灌刚发芽的茜草苗,它们最不耐旱。我去村里看看,能不能想想其他办法。”
说完,她快步走向村里。一路上,看到不少村民也在为浇水发愁——田地里的小麦叶子发黄,菜园里的蔬菜蔫蔫的,有的村民正挑着水桶,从村里唯一的水井里打水,队伍排得老长。水井边的李大叔看到青娘,无奈地说:“青娘掌柜,你也来打水啊?这井里的水也越来越少了,再这样下去,别说浇地,连喝的水都要不够了。”
青娘心里更沉了,她知道,靠水井和山泉水,根本无法解决全村的用水问题。她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的山峦,突然想起小时候娘曾说过,村里的老井旁有一条废弃的老水渠,是几十年前村民们为了抗旱挖的,一直通到山脚下的大河,后来因为河水改道,水渠就渐渐被遗忘了。
“说不定这条老水渠能派上用场!”青娘眼前一亮,立刻去找村里的老支书。老支书今年七十多岁,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人,对村里的旧事最清楚。
“老支书,您还记得村东头老井旁的那条老水渠吗?它真的能通到山脚下的大河吗?”青娘急切地问道。
老支书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眯着眼睛想了想,点点头说:“记得,当然记得!那条水渠是我年轻时和村民们一起挖的,有两丈宽,一丈深,一直通到大河边。后来大河改道,水渠上游断了水,就慢慢被泥沙填了,现在怕是只剩下个土沟了。”
“只要能找到水渠的旧址,咱们就能把它疏通,从大河里引水过来!”青娘激动地说,“老支书,您能带我去看看水渠的旧址吗?”
老支书站起身,拿起拐杖:“走,我带你去。要是能把水渠疏通,不仅能救育苗基地的种苗,还能救全村的庄稼,这可是大好事啊!”
在老支书的带领下,青娘来到村东头的老井旁。老井早已干涸,井旁果然有一条隐隐约约的土沟,顺着土沟往山下走,沟里长满了杂草和灌木,有的地方甚至被泥沙填平,只能看到一点点凹陷的痕迹。
“这就是老水渠的旧址,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大河,大概有三里地。”老支书指着土沟说,“要疏通这条水渠,需要不少人手和工具,还得把沟里的杂草、灌木和泥沙清理干净,工程量不小啊。”
“只要能疏通,再大的工程量咱们也能完成!”青娘坚定地说,“我现在就去组织村民,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动工。”
当天下午,青娘就在村里的晒谷场上召开了村民大会,把疏通老水渠的想法告诉了大家。村民们一听能从大河引水,都兴奋起来,纷纷表示愿意出力。李大叔第一个说道:“青娘掌柜,只要能引水,我天天来干活,不要工钱!”
“我也来!”“算我一个!”村民们纷纷响应,没一会儿就有五十多人报名参加。青娘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支持!疏通水渠的工具由染坊负责,每天中午我让伙房给大家准备热饭热菜,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尽快把水渠疏通!”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带着锄头、铁锹、镰刀等工具,来到老水渠旁。青娘和陈砚也来了,陈砚昨天在山上找了一天水源,虽然没找到,但听说要疏通老水渠,立刻就赶了回来。他手里拿着一把大镰刀,一边砍着沟里的灌木,一边对青娘说:“我昨天在山上看到,大河的水位虽然比平时低,但还有足够的水,只要水渠能疏通,肯定能引到村里来。”
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用镰刀割杂草和灌木,有的用铁锹挖泥沙,有的则用推车把清理出来的泥沙运走。青娘和陈砚也加入了队伍,青娘负责用锄头挖沟,陈砚则负责用推车运泥沙,两人配合默契,干得热火朝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