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染坊开业那天,天刚蒙蒙亮,村东头就飘起了草木的清香。五口崭新的染缸并排摆在院子里,缸身被打磨得锃亮,映着初升的太阳;晒布架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青的像溪水解冻、红的像坡上杜鹃、黄的像田间麦浪,风一吹,布角翻飞,像一片流动的花海。
“吉时到,开染!”里正手里拿着一把新剪刀,剪断了染坊门口的红绸带,声音洪亮地喊道。围观的乡亲们立刻爆发出欢呼声,有的放起了鞭炮,有的撒起了五谷杂粮,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青娘穿着一身新做的浅紫布衫,站在染坊门口,给前来道贺的乡亲们鞠躬:“谢谢大家来参加染坊的开业仪式!以后,咱们的染坊就叫‘青石草木染坊’,不仅要染布卖钱,还要教大家染布手艺,让更多人靠这门手艺吃饭!”
“好!”人群里又是一阵欢呼。张阿婆挤到前面,给青娘递来一个红布包:“丫头,这是我给染坊求的平安符,保佑咱们的染坊生意兴隆,平平安安!”王阿婆也笑着说:“我家那口子和儿子已经在染坊里等着了,今天第一天开工,保证把活干好!”
开业仪式结束后,染坊立刻就忙碌起来。男人们挑着水桶,把染缸装满水;女人们围坐在石板旁,仔细挑拣着新鲜的草木;青娘则站在最大的染缸边,给大家演示怎么煮染料:“野艾要冷水下锅,大火煮半个时辰,等水变成深绿色才能停;茜草要热水下锅,小火慢煮,煮到水变成石榴红才行……”
陈砚也没闲着,他在染坊的角落里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各种草药和药膏,给来看热闹的乡亲们免费看病。有个小孩咳嗽不止,陈砚就用黄芩和甘草煮了一碗水,让小孩喝下去;有个老人关节疼,他就用野艾和生姜熬了药膏,敷在老人的关节上,还教老人怎么用草药泡脚缓解疼痛。
“陈郎中,您真是好人啊!”老人感动地说,“以前看病要去镇上,又远又贵,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还不用花钱,真是太感谢您了!”
陈砚笑着说:“不用谢,我和青娘开这个染坊,就是想让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以后,我每个月都会在染坊里坐诊两天,大家有什么不舒服的,都可以来这里找我。”
染坊开业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不少邻村的人都慕名而来。有的是来买布的,看到染坊里的布颜色鲜亮、质地柔软,还能防水驱虫,都纷纷掏钱购买;有的是来学染布手艺的,青娘都一一耐心教导,从挑拣草木到煮染料,从染布到固色,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清清楚楚,还手把手地教大家操作。
有个邻村的妇人,家里穷得连给孩子做件新衣裳的钱都没有,听说青娘的染坊教手艺还不收钱,就天天来染坊学习。青娘看她学得认真,还特意给她送了一匹素布和一些染料,让她回家练习。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以后学会了染布,一定要好好赚钱,让孩子过上好日子。
染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每个月不仅能按时给锦绣布庄供应五十匹布,还能给附近的村庄供应不少布。青娘按照之前的约定,给染坊里的工人发工钱,男的每天二十文,女的每天十五文,比在镇上做工的工钱还高。大家拿到工钱的时候,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说要给孩子买新衣裳,有的说要给老人买补品,还有的说要攒钱盖新房子。
这天傍晚,青娘刚把染好的布挂在晒布架上,就看到货郎老周急匆匆地跑来了,脸上带着喜色:“青丫头,好消息!落马镇的王掌柜和县城的李掌柜都派人来说,你的布卖得特别好,想跟你增加订单,王掌柜想每月再订三十匹,李掌柜想每月再订五十匹!”
青娘又惊又喜:“真的吗?那咱们每月就要染一百三十匹布了,现在的人手够吗?”
陈砚笑着说:“够!现在每天都有邻村的人来染坊学手艺,咱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些学得好的,雇他们来染坊做工,既能增加人手,又能让更多人学会手艺,一举两得!”
青娘点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咱们还要多开发一些新的颜色,比如用槐花染黄色,用紫草染紫色,用枫叶染红色,让咱们的布有更多选择,吸引更多顾客。”
接下来的日子,青娘和陈砚一边忙着染布、扩大染坊规模,一边忙着开发新的染料。他们经常一起去山里采草药,寻找能染布的草木;有时候,为了试验一种新的颜色,他们能在染坊里忙到半夜,煮了一次又一次染料,染了一匹又一匹布,直到颜色满意为止。
有一次,他们想用水蓼染蓝色,煮了好几次染料,染出来的布不是颜色太浅就是颜色不均。青娘有些泄气,坐在染缸边,看着手里的布,眼圈都红了。陈砚坐在她身边,递给她一杯水,温柔地说:“别着急,咱们再试试。水蓼的叶子和茎秆染色效果不一样,咱们可以分开煮,再混合在一起试试,说不定能成功。”
青娘听了陈砚的话,重新振作起来。他们把水蓼的叶子和茎秆分开,分别煮成染料,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终于,在试到第二十次的时候,他们成功染出了漂亮的蓝色,像天空一样清澈,像海水一样湛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