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通过商驿传了出去 —— 青运城的商驿掌柜把招募告示贴在最热闹的市集,扬州的李掌柜专门拜访了当地的铁匠行会,大辽城的耶律烈也帮忙通知了北蛮部落里的铁匠(北蛮有不少擅长打马具的铁匠)。
招募告示一出,果然引来了不少铁匠。第一个来的是青运城的老铁匠张师傅,六十多岁,打了一辈子铁,因为青运城的铁匠铺被赵家刁难,活越来越少,听说吴家堡待遇好,还能学新手艺,带着两个徒弟就来了。“叶大人,俺别的不会,就是钻孔、打铁栓拿手,您放心,俺肯定把活干好!” 张师傅握着叶青云的手,满是老茧的手劲十足。
接着,扬州的几个年轻铁匠也来了,他们听说吴家堡有 “能压铁板的机器”(冲压机),好奇得不行,想来见识见识;北蛮的五个铁匠也来了,他们擅长打大型钢件,之前帮耶律烈打过马桩,听说要建船坞,觉得有挑战,主动报名。
不到半个月,邱远山就招募到了一百名铁匠,加上原来的三十名,总共一百三十名,足够支撑船坞的钢件制作。邱远山把铁匠分成三组:一组负责打钢柱钢梁(由北蛮铁匠带队,他们力气大,擅长打大型件);一组负责钻孔和铆接(由张师傅带队,他经验丰富,能保证精准度);一组负责制作铆钉和垫圈(由年轻铁匠组成,他们手脚快,学习能力强)。
为了让铁匠们尽快上手,邱远山还在冶铁厂旁边搭了个 “实训棚”,每天早上教大家看图纸、认尺寸,下午实战练习。张师傅耐心地教年轻铁匠钻孔:“钻孔的时候要稳,脚踏板别踩太急,钻头歪了,孔就偏了,铆钉穿不进去,钢梁就废了。” 北蛮的铁匠头领巴图则教大家打钢柱:“钢坯要烧透,锤打的时候要顺着纹路,不然钢柱容易裂,咱们建船坞,要的就是结实,不能偷工减料。”
铁匠们的热情很高 —— 不仅因为待遇好,更因为吴家堡的技术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可能。以前在别的地方,铁匠只能打打农具、马具,可在吴家堡,能打三丈长的钢柱、能学 “铆接” 这种新法子,还能参与建 “能停大船的船坞”,这种成就感是以前没有的。
“邱大人,您看俺打的这个铆钉!” 一个年轻铁匠拿着刚打好的铆钉跑过来,铆钉两端的帽又圆又平整,“俺按张师傅教的,烧到红透再锤,比以前打得好多了!”
邱远山接过铆钉,满意地点头:“好!继续练!咱们的船坞能不能结实,就看你们的活细不细了!”
四、船坞施工遇吊装难,青云巧绘龙门吊
船坞的建设很快步入正轨 —— 混凝土基础率先开工,民工们用木板搭好模板,将水泥、沙子、碎石按 “一比二比三” 的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再倒进模板里,用振捣棒(简易的木槌)把混凝土敲实,防止有气泡。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养护七天,每天浇水,确保强度。
七天后,混凝土基础干透,钢柱的安装开始了。可刚装了两根钢柱,新的问题就来了 —— 每根钢柱重三千斤,靠十几个民工抬着往混凝土基础的预埋件上放,不仅慢,还容易放歪。有一次,民工们抬着钢柱往起走,脚下一滑,钢柱差点砸到地上,幸好铁牛眼疾手快,用肩膀扛了一下,才没出大事。
“这样不行!” 铁牛揉着酸痛的肩膀,对叶青云说,“钢柱太重,靠人抬太危险,万一砸伤人,或者放歪了,混凝土基础都得砸坏,之前的活就白干了。”
邱远山也犯了愁:“以前咱们抬重东西用撑杆和滑轮,可撑杆最高只有两丈,钢柱要装到三丈高,撑杆够不着;而且滑轮只能吊一千斤以下的东西,三千斤的钢柱根本吊不动。”
叶青云站在一旁,看着民工们费力地调整钢柱的位置,脑子里忽然闪过现代龙门吊的样子 —— 轨道、钢框架、滑轮组,这不就是为吊装大型构件设计的吗?他立刻让人拿来纸笔,飞快地画了起来:“咱们做个‘龙门吊’!”
图纸上,两条平行的轨道铺在船坞两侧的地面上,轨道上放一个可移动的钢框架(像个 “门” 字),框架顶部装一个大型滑轮组,滑轮组上绕着粗麻绳,麻绳一端挂着吊钩,另一端连接到绞盘(用两匹马拉动)。“轨道用铁板拼接,钢框架用铆接的钢柱钢梁做,滑轮组用之前改进的重型滑轮(能承重五千斤),绞盘用铸铁做齿轮,这样就能吊三千斤的钢柱了,还能在轨道上移动,把钢柱精准地放到预埋件上。”
邱远山盯着图纸看了半天,越看越兴奋:“龙门吊!这法子太妙了!能移动,能吊重,还能精准定位,比人抬强一百倍!只是…… 轨道和钢框架怎么做?”
“轨道好办,” 叶青云指着图纸,“用咱们冶铁厂的铁板,每块长一丈、宽一尺、厚半寸,拼接起来,用铆钉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确保两条轨道平行,误差不超过半寸。钢框架的钢柱用两丈高的,钢梁用五丈长的,铆接成‘门’形,底部装轮子,卡在轨道上,能来回移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不留神就穿越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一不留神就穿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