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堡校首情牵昆仑女:青云解忧护书香
一、四合院暖藏闲趣,老秀才心念黑裙娘
吴家堡西角的四合院,总浸着一股淡淡的墨香。院门前的老槐树下,摆着一张石桌,上面常放着半卷《论语》和一支狼毫笔;院内的小花园里,种着几株月季和薄荷,薄荷的清香混着书房飘出的墨味,在晨风中散开,透着几分雅致。这里是老秀才周鹤年的住处 —— 自从去年离开铁观山铁矿,接过吴家堡学校校长的差事,他便在这院里安了家,每月二十五两银子的薪资,配上两个伶俐的丫鬟,日子过得比在铁矿时滋润了十倍不止。
清晨的阳光刚爬过院墙,周鹤年就已坐在书房里批改课业。他穿着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衫,头发用玉簪挽着,眼角的皱纹里带着笑意 —— 案上摊着几十张麻纸,上面是孩子们歪歪扭扭的 “人、手、足”,有的还画着小太阳、小树苗,透着天真。“小石头这字,比上月工整多了。” 他拿起一张课业,用红笔圈出好的笔画,又在空白处写了个规范的 “足” 字,“就是‘捺’画还是短了点,明天得再教他握笔。”
丫鬟春桃端着早饭进来,一碗小米粥、一碟咸菜、两个白面馒头,还有一个剥好的鸡蛋。“老爷,今天学堂要添五个新学生,是从青运城逃来的流民孩子,叶大人让人昨天送过来的。” 春桃把碗筷放在桌上,轻声道,“还有,您让买的桂花糕,我放在食盒里了,等下您去学堂,给孩子们当点心。”
周鹤年点头,放下笔,拿起馒头咬了一口:“知道了。新学生来了,让他们先跟在二年级的队伍里,先认些简单的字,别让他们觉得难。”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私塾教书的日子,那时兵荒马乱,没几个孩子能安稳读书,如今吴家堡能让流民孩子免费上学,还管午饭,已是难得的安稳。
吃过早饭,周鹤年提着食盒往学堂走。学堂设在吴家堡东头,是几间翻新的瓦房,院里摆着十几张木制课桌,有的是工匠们用边角料做的,有的是百姓们捐的旧桌子,却都擦得干干净净。孩子们早已在院里等着,见周鹤年来了,纷纷围上来:“周先生好!”“先生,今天还教《三字经》吗?”
周鹤年笑着点头,打开食盒,把桂花糕分给孩子们:“今天先教新字,下午再读《三字经》。新来的五个孩子,站这边来,先生先认识认识你们。”
学堂的日子忙碌却充实,直到午时孩子们放学,周鹤年才提着空食盒往回走。路过纺织坊时,他脚步顿了顿 —— 坊内传来 “嗡嗡” 的纺车声,一个穿着黑布裙的姑娘正坐在门口,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一件旧衣服。姑娘皮肤黝黑,像染了墨的缎子,眼睛却亮得像星星,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正是昆仑奴可可多丽。
周鹤年的心跳慢了半拍,他整理了一下长衫,慢慢走过去:“可可姑娘,忙着呢?”
可可多丽抬头,看到是他,眼睛弯得更圆:“周先生!刚放学呀?我在给我大哥缝衣服,他昨天去山上砍柴,把袖子勾破了。”
“辛苦你了。” 周鹤年在她身边的石阶上坐下,目光落在她手里的针线活上 —— 针脚细密,比丫鬟们缝得还整齐,“你这手艺真好,我那两个丫鬟缝衣服,针脚总歪歪扭扭的。”
可可多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小时候在部落里,娘教我的,那时候衣服破了,都是自己缝。先生,您今天好像有心事?”
周鹤年愣了一下,随即苦笑 —— 自己这点心思,竟被这姑娘看出来了。他今年五十八岁,头发已有些花白,而可可多丽才二十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两人差了近四十岁,他怎好开口说自己的心意?只能岔开话题:“没什么心事,就是学堂的孩子多了,课本不够用,有些发愁。”
可可多丽眨了眨眼:“课本不够?先生可以找叶大人呀,叶大人那么好,肯定会帮您的。” 她顿了顿,又道,“要是需要抄书,我晚上也能帮您抄,我认识不少字了,是您教我的那些。”
周鹤年心中一暖 —— 去年可可多丽刚到吴家堡时,连汉字都不认识,是他没事就教她认几个,没想到她不仅记着,还愿意帮忙。“好,要是真忙不过来,就麻烦你了。”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递给可可多丽,“这里面是我昨天写的几首小诗,有描写花园的,还有描写学堂的,你要是喜欢,就拿着看。”
可可多丽接过布包,小心地打开,里面是一张叠得整齐的麻纸,上面是周鹤年工整的小楷,字里行间满是生活的暖意。她轻声念了一句:“‘槐下童声脆,窗前墨香浓’,先生写得真好!”
周鹤年看着她认真的模样,嘴角的笑意更深,只是心底的那点自卑又悄悄冒了出来 —— 他这样的老头子,怎配得上这般鲜活的姑娘?
二、老秀才托媒访巴图,可可多丽诉真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不留神就穿越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一不留神就穿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