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舞弊案的鲜血尚未干涸,诏狱的哀嚎仍在回荡,朝堂之上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刘文正等核心人物的倒台,如同一场凛冽的寒风,暂时冻结了所有公开的反对声音。无人再敢轻撄吴铭之锋芒,至少在明面上,改革派似乎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然而,吴铭深知,这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并未被连根拔起,他们只是潜藏得更深,如同受伤的毒蛇,在阴影中舔舐伤口,等待着致命一击的机会。真正的巨鳄,或许还未浮出水面。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感觉到,龙椅之上的那位洪武皇帝,其心思也并非全然站在他这一边。
朱元璋支持改革,是因为改革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粮食和银子,能巩固他的统治。但他对吴铭本人,那混合着欣赏、利用、猜忌与控制的复杂心态,从未改变。帝王心术,深如渊海。
这次返京,吴铭并未急于扩大战果,而是以一种近乎低调的姿态,协助太子朱标处理科举舞弊案的后续,并着手将江南的成功经验,有条不紊地向北疆、京畿乃至更广阔的区域推广。“供销社”、“制造局”、“皇家银行”的网点,如同生命的脉络,开始在大明帝国的肌体上延伸。土豆和玉米的丰收喜讯,不断从各地传来,极大地缓解了粮食压力,也为他赢得了坚实的民望和政绩。
但吴铭明白,这还不够。他需要一件更具冲击力、更能触动朱元璋内心深处那根弦的事情,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要借此机会,试探出那些隐藏最深的敌人。
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伴随着危机,悄然降临。
这一日,吴铭正在秦王府的书房内,审阅一份关于在北疆大规模推广“玉米-大豆轮作”以改善地力的计划书,蒋瓛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面前,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王爷,出大事了。”蒋瓛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北元残余势力,纠结瓦剌、鞑靼部分部落,大举寇边!规模远超以往!大同、宣府一线告急!烽火昼夜不息!”
吴铭心中一凛,猛地站起身:“边军情况如何?领军者是谁?”
“情况不妙!”蒋瓛语速极快,“敌军势大,且似乎对我边防虚实极为熟悉,避实击虚,连破数堡!大同镇守使轻敌冒进,中伏殉国!宣府压力巨大,已有数处关隘失守!目前是宋国公冯胜(历史人物,明初名将)在勉力支撑,但兵力捉襟见肘,急需援军和粮草!”
大同镇守使殉国?!关隘失守?!
吴铭的瞳孔骤然收缩。这可是自徐达、常遇春北伐以来,大明北方边境罕见的惨重损失!一旦宣府有失,北京(此时为北平)将直接暴露在兵锋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和太子可知情?”吴铭急问。
“八百里加急刚至,陛下已紧急召集群臣在武英殿议事!太子殿下命我立刻通知王爷!”
吴铭二话不说,立刻更换朝服,准备入宫。他脑中飞速运转。北元此次寇边,时机如此巧妙,恰好在他于朝堂掀起波澜、内部尚未完全平稳之际,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是说……有内鬼通外贼,试图以外患引发内乱,甚至……借刀杀人?!
武英殿内,气氛比科举案发时更为凝重和压抑。
朱元璋端坐龙椅,面沉如水,眼中是压抑的怒火和冰冷的杀意。边境烽火,触动了这位马上皇帝最敏感的神经。殿下文武百官分立两侧,武将以徐达、蓝玉(虽跋扈,但战力强悍)为首,文官则以新任首辅(接替胡惟庸空缺)和一些老成持重的官员为主,人人面色严峻。
“……情况便是如此。”兵部尚书简要汇报了军情,声音沉重,“敌军号称二十万,实则应在十万上下,但其骑兵精锐,来去如风,且熟知地形,我军初战不利,士气受挫。当务之急,是速派援军,稳固防线,并筹措足够粮草!”
“派援军?说得轻巧!”一位老臣忧心忡忡,“京营精锐不可轻动,各地卫所兵调动、集结、开拔,需耗时日!且粮草何来?江南新政虽见成效,但钱粮转运亦需时间!远水难救近火啊!”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鞑子肆虐边关,屠戮我大明子民吗?!”蓝玉出列,声若洪钟,带着武将的彪悍,“陛下!给臣五万精兵,臣愿即刻北上,必破敌虏,献首阙下!”
“蓝将军勇武可嘉,然敌情不明,贸然出击,若再中埋伏,如何是好?”有文官反驳。
“固守待援固然稳妥,然边关百姓何辜?每日皆有屠城惨剧发生!”另一位将领悲愤道。
殿内顿时争论不休,主战、主守、主和(虽无人敢明言,但暗藏此意)等各种意见交织,乱成一团。
朱元璋听着下面的争吵,眉头越皱越紧,脸上的戾气也越来越重。他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无谓的争论!
就在这时,吴铭到了。他步入大殿,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位刚刚在朝堂掀起腥风血雨的秦王,此刻的出现,意味难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