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广州的调查组由刑部左侍郎孙敬、都察院副都御史周廷章、大理寺少卿李文远组成。孙敬为人刻板,周廷章与弹劾者暗通款曲,唯有李文远素以刚正着称。三人抵达广州后,立刻陷入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市舶司账目表面上清晰规范,但弹劾者提供的“密信”和“账册片段”却似模似样,笔迹模仿得极为相似,涉及的番商也确有其人,虽矢口否认行贿,却更显得欲盖弥彰。王提举百口莫辩,被暂时停职看管。调查似乎正朝着对吴铭不利的方向发展。
消息传回南京,暗流涌动。此前被压制的反对声音再次抬头,含沙射影地指责吴铭“用人失察”、“新政藏污纳垢”。连朱元璋都过问了一次,语气中带着审视。
吴铭压力巨大,但他并未慌乱。他深知,伪造的证据再完美,也必然存在漏洞。他不能亲赴广州,但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和太子的影响力,为调查提供新的方向。
一方面,他紧急联络了广州市舶司内信得过的属员,以及那些因《则例》受益、感激其公正的守法番商,请他们暗中留意,提供任何可能证明王提举清白或被构陷的线索。另一方面,他通过朱标,向调查组中的李文远传递信息,建议其重点核查几个关键点:密信所用纸张墨锭的产地与时序是否吻合;账册片段与市舶司存档正本的衔接处是否有篡改痕迹;以及,那些指证的番商,其近期贸易活动和资金流向是否有异常。
与此同时,针对军中流言,吴铭采取了更直接的措施。 他主动求见朱元璋。
“陛下,近日军中有些许关于臣结交武将、图谋不轨的闲言碎语。”吴铭开门见山,神色坦然,“臣蒙陛下信重,督办军械,与军中同僚往来,皆为公务。神机营副将张猛,乃因新铳操练事宜与臣接触较多,此人骁勇忠直,陛下可明察。臣之一切,皆陛下所赐,若有异心,天厌之!此等流言,不仅中伤臣,更是离间君臣,动摇军心,其心可诛!恳请陛下下旨彻查流言源头,以正视听!”
他这番以退为进、坦荡无畏的态度,反而让朱元璋心中的些许疑虑消散了大半。老朱最恨被人当枪使,更恨有人动摇他的军队。他冷哼一声:“咱还没老糊涂!些个见不得光的鼠辈,嚼舌根子罢了!咱知道了,你安心办你的差!”
皇帝虽然没有明确下旨追查,但态度已然鲜明,军中的流言在无形的压力下,很快平息了下去。
转机出现在广州。 调查组中,李文远牢记太子嘱托和自身职责,对吴铭提出的疑点进行了深入追查。他发现,那几封关键“密信”所用的纸张,是产自苏州的新品,在广州市面上出现的时间,晚于信上所署日期;而墨锭的成分,也与王提举惯用的徽墨有细微差别。更重要的是,一位曾受王提举公正处理、心存感激的广东籍海商,冒着风险向李文远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他曾无意中看到,与弹劾证据中提及的某番商过从甚密的一个书吏,近期曾在私下里模仿过王提举的笔迹!
线索指向了市舶司内部!李文远立刻与孙敬、周廷章商议,不顾周廷章的阻挠,果断控制了那名书吏及其接触的番商。经过连夜分开审讯和心理攻势,书吏的心理防线崩溃,供认是受了一位神秘人的重金收买,模仿笔迹、伪造账目片段。而那位番商也在压力下承认,是被人威胁利诱,做了伪证。
幕后黑手虽然尚未浮出水面(书吏只知是京城口音,不知具体身份),但王提举的冤情已得昭雪!
消息传回,朝野震动。 朱元璋闻奏,勃然大怒!他最无法容忍的就是这种构陷忠良、欺君罔上的行为!下旨严厉申饬了最初弹劾的御史,并将其罢官流放。同时嘉奖了李文远和那位仗义执言的海商,王提举官复原职,并因“蒙冤受屈,操守不改”而得了赏赐。
吴铭在这场风波中,不仅毫发无伤,其“知人善任”(坚持调查)、 “临危不乱”(化解流言)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经此一役,他在朝中的地位反而更加稳固,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对手不得不暂时蛰伏,另寻时机。
风波过后,吴铭回到太保府,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却也带着胜利的轻松。
院子里,三岁的吴定国正在教两岁的双胞胎认字。他拿着一本《三字经》,指着上面的字,一本正经地念道:“养不教,父之过!”然后看向两个弟弟,小大人似的说:“麒儿,麟儿,要听话,不然就是爹爹的过错啦!”
吴麒似懂非懂地点头,吴麟则伸手想去抓哥哥手里的书。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样子,吴铭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他走过去,将三个儿子一起搂入怀中。
徐妙锦端着莲子羹走来,看到这一幕,眼中满是温柔:“辛苦了。孩子们今日都很乖,定国还知道教弟弟了。”
“是啊,”吴铭感慨道,“看到他们,就觉得所有的争斗,都值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