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江南码头的风还带着几分微凉,却已挤满了送行的人群。英台与胤禛并肩站在旗舰甲板上,看着码头边的商户们挥手道别,他们手中举着写有“平安”“丰收”的木牌,笑容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甲板上,胤禟正与西洋使臣核对货物清单,胤禵则在检查战船的火炮,确保商队往返途中的安全。
“这趟去西洋,要走三个多月,你们务必照顾好自己。”英台走到商队首领身边,递过一包用丝绸包裹的药材,“这里面是防治风寒的药方,若在海上遇到风浪,记得让船员按时服用。”首领躬身接过,声音带着感激:“福晋放心,咱们定不辱使命,把大清的好物带到西洋,也把西洋的新奇玩意儿带回来,让百姓们的日子更热闹!”
随着一声悠长的号角,船队缓缓驶离码头。英台扶着船舷,望着渐渐远去的江南岸,胤禛从身后轻轻扶住她的腰:“等他们回来,咱们就能看到西洋的织布机、天文仪了,说不定还能跟西洋的学者交流,让咱们大清的农学、工学更上一层楼。”英台点头,目光落在远方的海平面——那里,朝阳正缓缓升起,将海面染成一片金红,像是为商队铺就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船队出发后,英台与胤禛并未停下脚步。他们先是去了西北,查看胤禔与阿尔泰共同修建的水利工程——曾经的旱地,如今已能引水灌溉,牧民们在田地里种上了小麦、玉米,再也不用靠天吃饭。胤禔牵着一头健壮的牛走过来,笑着说:“老四、四嫂,你们看,这牛是从江南运来的良种,比咱们草原的牛更能干活,今年的收成肯定错不了!”
随后,他们又去了台湾,看着噶勒丹与当地商户一起搭建的“通商市集”——市集里分为海产区、药材区、丝绸区,甚至还有专门的“西洋商品预售区”,百姓们可以提前预订船队带回的西洋货物。噶勒丹指着市集中央的石碑,上面刻着“四海同心,天下安乐”八个字:“四伯、四伯母,这是我跟牧民们一起刻的,咱们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大清的盛世,是靠所有人一起守出来的。”
回到京城时,已是盛夏。弘历带着几位皇族子弟在御花园的池塘边看书,他们手中捧着的,是英台与胤禛让人编撰的《四海通商图志》,里面详细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特色。看到英台与胤禛回来,弘历快步跑过来,举着图志兴奋地说:“额娘、阿玛,我跟弟弟们商量好了,等我们长大了,要去西洋、去南洋,把咱们大清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清是个太平、热闹的好地方!”
康熙坐在廊下的摇椅上,看着孙辈们朝气蓬勃的模样,又看了看身旁相视而笑的胤禛与英台,眼中满是欣慰。他伸手接过英台递来的茶,轻声道:“朕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开创了多少基业,而是看到你们兄弟同心、父子相守,看到百姓们能安稳度日,看到这大清的火种,能一代代传下去。”
夜里,英台坐在梳妆台前,胤禛为她卸下头上的簪子。窗外,蝉鸣声此起彼伏,偶尔传来街市上小贩叫卖西瓜的吆喝声,一派安宁祥和。英台拿起腰间的玉佩,放在掌心——它此刻安静地躺着,只有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柔光,再也没有过时空召唤的异动。
“你说,咱们的子孙后代,会记得这段故事吗?”英台轻声问。胤禛从身后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他们或许不会记得具体的情节,但他们会生活在咱们用双手创造的盛世里,会知道大清的商路通四海,会知道百姓的安乐最珍贵。这就够了。”
英台点头,将玉佩重新系回腰间。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跨越时空的过客,而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她的根,扎在大清的山河里,扎在百姓的安乐里,扎在与胤禛、弘历相守的岁月里。这份羁绊,比任何时空的力量都更强大,比任何传奇都更绵长。
小星禾手中的玉佩,此刻映出的画面里——西洋航线上,商队的船帆在风中飘扬;西北的田地里,牧民们在收割庄稼;京城的御花园里,孩子们在朗读《四海通商图志》;雍亲王府的窗前,英台与胤禛相视而笑。玉佩的光与月光交融,像是在为这段跨越七世时空的相守,为这份永不停歇的盛世薪火,送上最永恒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中彻底湮灭,留下的只有山河安稳、百姓安乐,与一段跨越时空的深情。从江南码头的送别,到西北田间的丰收,从台湾市集的热闹,到京城御花园的传承,英台与胤禛用爱与责任,将大清的盛世牢牢锚定在山河大地间,也将这段传奇,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成为永不褪色的温暖记忆。
喜欢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