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观年间,京城开封的太学里,有位名叫陆仲举的学子。他出身江南寒门,自幼苦读,凭着一股韧劲考入太学,为人耿直,心怀天下,平日里最喜议论时政,常与同窗纵谈国事,言辞间满是对朝廷利弊的洞察。
那时的北宋,虽表面繁华,内里却潜藏着不少危机——地方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朝堂上新旧党争余波未平,官员们或明哲保身,或结党营私。陆仲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能为国家出一份力。这年深秋,他得知朝廷正商议修改赋税制度,却有官员借机搜刮民财,便不顾同窗劝阻,连夜写下一篇《论赋税疏》,直言不讳地指出制度弊端,还弹劾了几位借改革谋私的官员,次日便将奏疏递交给了太学祭酒,恳请转呈朝廷。
他本以为自己的忠心能被朝廷接纳,却没想到,这封奏疏竟触怒了朝中权贵。那些被弹劾的官员联合起来,在皇帝面前诋毁陆仲举,说他“年少轻狂,妄议朝政,离间君臣”。皇帝本就对民间非议有所不满,听了这话,当即下令将陆仲举“屏出太学”,逐出京城,永不得再入太学就读。
接到诏令的那天,陆仲举站在太学门口,望着熟悉的匾额,心中满是委屈与不甘。同窗们赶来送行,有人劝他:“仲举,你这是何苦?官场黑暗,不如回乡读书,日后再做打算。”陆仲举攥紧拳头,沉声说:“我虽被逐,但心怀天下之心不改。若有机会,我仍要为百姓发声。”说罢,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毅然离开了开封。
此后几年,陆仲举辗转于江南各地,有时在私塾教书,有时替人抄书谋生,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也从未忘记过京城的遭遇。他时常关注朝堂动态,听说近年来新相张天觉(张商英)上台后,有意革新朝政,重用有识之士,心中便又燃起了重返京城的念头。
大观末年的一个春天,陆仲举凑够了路费,再次踏上了前往开封的路。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冲动的太学生,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抵达京城后,他找了间偏僻的客栈住下,每日除了读书,便是四处打探消息,希望能找到机会重返仕途,却始终毫无头绪。
一日夜里,陆仲举辗转难眠,朦胧间竟做起了梦。梦中,他来到一座宏伟的大殿,殿上坐着一位身着朝服、面容威严的神明,神明对他说:“陆仲举,你本有仕途之运,如今机遇已至,为何不上书言事?此乃你发迹的良机,切莫错过。”
陆仲举猛地惊醒,窗外天还未亮,客栈外传来零星的鸡叫声。他坐在床上,回想着梦中神明的话,心中却满是疑虑——当年就是因为上书被贬,如今再上书,若又触怒权贵,岂不是连安身之地都没有了?“定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不得真。”他摇了摇头,将梦中之事抛在脑后,重新躺下睡觉。
可没想到,第二夜,陆仲举又做了同样的梦。神明依旧坐在殿上,语气比上次更急切:“陆仲举,机遇转瞬即逝,你若再犹豫,便要错失良机了!”这次醒来,陆仲举心中虽仍不信,却多了几分不安。他想:“或许这客栈不吉利,换个地方住,便能摆脱这怪梦。”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处更偏远的客栈。
可怪事接踵而至,第三夜,神明再次出现在他的梦中,依旧是那句“上书言事,方能发迹”。连续三夜做同样的梦,陆仲举再也无法忽视——这或许真的是神明指引?可他又实在害怕重蹈覆辙,思来想去,他决定去找一位故人求助。
这位故人便是高伸,如今已官至尚书。高伸与陆仲举的父亲曾是同窗,当年陆仲举在太学时,高伸也曾对他多有指点。如今高伸身居高位,或许能给自己一些建议。
次日清晨,陆仲举换上仅有的一件体面衣衫,来到高伸府前。门房见他衣着朴素,本不愿通报,直到陆仲举说出父亲的名字,门房才勉强进去禀报。不多时,门房出来,对他说:“尚书大人请你进去。”
陆仲举跟着门房走进府中,只见高伸正坐在书房里批阅文书。几年不见,高伸鬓角多了些白发,却依旧精神矍铄。见到陆仲举,高伸连忙放下笔,笑着起身:“仲举,多年不见,你竟还能找到我这里,快坐!”
两人坐下后,陆仲举便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最后还提到了连续三夜做的梦,以及自己想上书却又不敢的顾虑。高伸听后,沉吟片刻,说:“仲举,你当年上书被贬,是因时机不对,触怒了权贵;如今张天觉为相,有意革新,正需要敢说真话的人。神明托梦,或许真的是机遇。不过,你若实在犹豫,不如先在我府中住下,待我打探些消息,再做决定。”
陆仲举本是来“丐归资”——想向高伸借些路费,若实在无机会,便回乡去。如今听到高伸愿意收留,还愿帮自己打探消息,心中感激不已,连忙道谢:“多谢尚书大人收留,仲举感激不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饮茶杂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饮茶杂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