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归航:骨灰与样本
2077年8月22日,太平洋公海,“远望七号”科考船甲板。
咸涩的风卷着浪花扑上舷梯,苏晚站在栏杆边,望着深灰色的海平线。她怀里的钛合金盒贴着心口,盒内是外婆苏念的骨灰——二十年前,老太太攥着她的手说:“小晚,等我走了,把我撒在挑战者深渊。我要亲耳听听,那些等了我们九千年的声音。”
“苏小姐,样本舱温度异常。”大副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
苏晚转身走向实验室。恒温箱的红灯正闪烁,她戴上隔热手套取出玻璃罐,里面是“蛟龙Ⅸ”带回的生物矿化管状物。在深海高压环境中,这些组织保持着半透明状态,此刻暴露在常压下,表面竟析出一层细密的冰晶,像撒了把星子。
“林昭呢?”她问。
“在声学室。”大副指向走廊尽头,“周先生说有新信号。”
声学室的门虚掩着,周远的背影映在显示屏蓝光里。他盯着全息投影,上面是段扭曲的波形图,标注着“8月21日23:17,深度米,被动声呐捕获”。
“是小昭传回来的?”苏晚走近。
周远没回头,手指划过波形:“比上次的‘欢迎回家’更复杂。我用你外婆当年的符号对照系统解析——你看这里,三个振幅峰值,对应她笔记里的‘阶梯’‘火’‘眼睛’。”
苏晚屏住呼吸。苏念的符号笔记她翻过无数遍,那些看似随意的曲线,此刻在全息屏上与声波重叠,竟真的组成了模糊的图案:一座向上延伸的阶梯,顶端有团跳跃的火,火旁有一只闭合的眼睛。
“还有这个。”周远调出另一组数据,“生物电信号里混着次声波,频率15赫兹,和林深怀表的共振频率完全一致。”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林昭抱着量子计算机进来,白大褂下摆沾着咖啡渍。他把设备接入主系统,屏幕立刻弹出三维模型:“这是根据信号反推的深渊结构。阶梯不是实体,是生物矿化层堆积出的‘能量通道’,从挑战者深渊向上延伸四千米,终点在8900米处——那里有个热泉口。”
“热泉口?”苏晚皱眉,“可挑战者深渊的热泉都在更浅的位置。”
“因为它不是自然形成的。”林昭的手指划过模型,“矿化层的钙化速率是正常海底的七倍,而且……”他调出成分分析,“含有大量有机分子,和苏姨带回的管状物基因序列高度匹配。”
房间里陷入沉默。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那座“阶梯”是活的,由某种生物用自身组织搭建,直通更深处的热泉。而九千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开始沿着这条“生命之路”向上,记录、等待、呼唤。
“外婆的骨灰。”苏晚突然开口,“我想现在撒下去。”
林昭和周远对视一眼,点头。
当钛合金盒被打开,细白的粉末飘向大海时,海面突然泛起奇异的涟漪。不是风造成的,更像某种庞大的存在在水下翻身,掀起的暗流推动着骨灰,缓缓沉向那片黑暗的深渊。
苏晚望着逐渐消失的白点,轻声道:“外婆,你听见了吗?他们在等我们。”
第二届 旧物:怀表与日记
深夜,林昭的舱房。
他坐在书桌前,台灯将祖父的怀表投下暖黄的光晕。表盖内侧的字迹在岁月中有些模糊,但他还是能辨认出:“给未来的眼睛,看一看我们未说完的故事。”
表针突然开始转动。
不是机械声,是某种细微的振动,从表壳内部传来。林昭屏住呼吸,打开后盖——原本空无一物的夹层里,竟嵌着半枚骨片,和“蛟龙Ⅸ”带回的管状物材质一模一样。
骨片表面刻着符号,他立刻拍照发给苏晚。
“是‘钥匙’。”苏晚的回复秒回,附带一张对比图,“外婆笔记里画的‘开启阶梯的钥匙’,和这半枚骨片的轮廓完全吻合。另一半……可能在深渊里。”
林昭的手指抚过骨片,忽然想起祖父最后一次下潜前的对话。那时他刚上小学,躲在书房门后偷听:“老周,如果我回不来……”
“胡说什么!”是周川的声音,“你要是敢留半截在那儿,我就把你那些破笔记全捐给博物馆。”
“不是笔记。”林深的声音很轻,“是小昭。告诉他,阶梯顶端的‘眼睛’,是我们的同类。”
门轴转动的声音响起,林昭迅速把骨片塞进怀里。
第二天清晨,周远带着设备闯进来:“周川的旧箱子找到了!”
在船舱储藏室的最深处,他们翻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周远用颤抖的手打开,里面是父亲的航海日志、几枚褪色的徽章,还有一张泛黄的合影——年轻的周川站在深潜器前,身边是个穿白大褂的女人,怀里抱着个襁褓中的婴儿。
“这是我母亲。”周远的声音哽咽,“她在我三岁时执行任务失踪了。”
林昭凑近照片,女人脖子上挂着块玉坠,形状竟和苏念的骨灰盒吊坠一模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