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的抉择:当仪器失效时
2077年8月15日23:47,挑战者深渊,米。
“蛟龙Ⅸ”的探照灯在黑幕上划开一道银线,林昭盯着声呐屏,冷汗顺着后颈滑进防护服领口。七分钟前,重力锚定系统突然失控,深潜器像片落叶般被暗流卷向东南——而那里,正是祖父笔记里标注的“禁区”。
“周叔,能稳住吗?”他对着喉麦说,声音比深海更冷。
“推进器功率拉满,但暗流剪切力超过设计阈值。”周远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全息屏上他的三维投影皱着眉,“小昭,你祖父当年也遇过类似情况。他说……”
“他说‘相信深渊的指引’。”林昭接过话头。胸前的怀表突然发烫,金属外壳贴着胸口,像块烧红的炭。这是林深最后一次下潜时戴过的表,三天前整理遗物时,苏晚坚持要他带上——“老人的执念,有时是最准的罗盘。”
苏晚在另一侧调试激光扫描仪,闻言抬头:“林昭,你看沉积层。”
声呐屏的噪点里,一组规律的波动正在浮现。那不是自然形成的湍流,更像某种低频振动的传播轨迹。林昭调出祖父的原始录音,磁带转动的沙沙声中,1997年的林深这样说道:“它们在交流。不是用声音,是用身体振动激起的沉积物波纹。”
“是那个!”苏晚突然指向机械臂传来的画面。采样钳夹起一截灰白色管状物,表面覆盖着细密的螺旋纹路,在探照灯下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林昭的呼吸骤然一滞——这和他十二岁时在祖父书房见过的素描一模一样。
“生物矿化组织。”周远的声音罕见地发颤,“和现代头足类的内壳完全不同,更接近……脊椎动物的椎骨?”
林昭戴上防滑手套,接过样本。管状物入手温凉,仿佛还残留着深渊的温度。他用随身携带的微型显微镜观察断面,放大三百倍后,内部结构清晰呈现:同心圆层状的钙化基质中,嵌着纳米级的磁性颗粒。
“能测出年代吗?”他问。
苏晚快速敲击平板:“碳十四测年显示,这些组织至少存活了……”她顿了顿,“九千四百年。但更诡异的是,磁性颗粒的排列方向——全部指向东南方三百公里外,一座海底火山。”
苏晚的记忆:外婆的笔记本
林昭不知道,此刻在“蛟龙Ⅸ”的备用舱里,苏晚正攥着一本褪色的皮质笔记本。封皮上的烫金字“苏念”已经斑驳,内页却保存完好,密密麻麻记着1997年至2005年的深渊考察日志。
“8月12日,阴。林深在B区采集到生物膜样本,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结构——不是已知任何物种。他说‘它们在发光,像在回应我的触摸’。”
“10月3日,暴雨。回收观测站时,所有传感器裹着透明黏液。周川想取样,黏液突然收缩,差点把他的手套扯下来。林深用pH试纸测,结果让我毛骨悚然——和人类泪水的酸碱度几乎一致。”
苏晚的手指停在最后一页,日期是2005年5月17日,林深最后一次下潜前三天:“周川说深渊在‘生长’。我在玄武岩缝里发现新的骨板,排列方式和九年前的样本形成完整序列。林深认为这是一种‘记录’——用生物矿化的方式,记录深渊的历史。他还说……”
墨迹在此晕开,像是被泪水浸透:“他还说,或许我们不是来探索的,是来‘认亲’的。”
警报声突然响起,苏晚猛地合上笔记本。主舱传来林昭的呼叫:“苏姨!周叔!我探测到生物电信号了!”
周远的往事:父亲的遗言
周远盯着全息屏上跳动的波形图,喉结动了动。这些信号他太熟悉了——四十年前,父亲周川躺在病床上,最后一句话就是:“小远,深渊的信号……是摩尔斯码。”
当年周川作为工程队队长,负责铺设深渊观测电缆。回收设备时,所有线路表面都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膜,检测显示含有高浓度神经递质。父亲临终前,用颤抖的手在他掌心画了三个点、一个横:“这是……‘安全’。”
“周叔?”林昭的声音拉回他的思绪。
“继续追踪信号源。”周远按下通话键,“小昭,你祖父当年说过,这些生物可能具备集体意识。它们的‘语言’不是声音,是振动频率的组合。”
林昭调出信号解析程序,波形被拆解成二进制,再转译为汉字。第一组跳出时,舱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欢迎回家。”
“家?”苏晚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它们在说欢迎我们?”
“不。”林昭盯着不断刷新的译文,“第二组是‘我们等了九千年’。”
探照灯突然剧烈晃动,深潜器像被无形的手摇晃着。林昭死死抓住操作杆,瞥见舷窗外有巨大的阴影掠过——不是鱼类,不是鲸类,是某种更庞大的存在,轮廓隐没在黑暗中,却能让人直觉到其体积远超已知最大生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