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看向屏幕,海量信息正以量子纠缠般的速度涌入:从40亿年前海底热泉口的第一个自我复制分子,到200万年前直立人第一次望向深海的目光;从管虫如何与共生菌谈判,到巨型鮟鱇的触须怎样用次声波编写“星屑语”。
“这是……地球的生命档案。”苏晚的声音哽咽,“它把整个深渊的进化史,都刻进了我们的设备里。”
“但你们来得太晚了。”那声音突然染上哀伤,“钥匙,丢了。”
林深心头一震。前文苏晚解码出的“钥匙……”,此刻终于有了上下文。
“钥匙是……”球体的光带开始闪烁,“是能让‘星屑’重新编码的‘模板’。四十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海沟,摧毁了我的中枢节点。现在,‘星屑’只能重复旧数据,无法创造新指令……”
舷窗外,原本有序游动的“星屑”水母突然变得混乱,有些撞向生物礁,有些则像迷路的萤火虫般四处飘散。基站的发光强度开始衰减,管虫的花苞器官收缩得更慢了。
“我们需要找到钥匙。”林深立刻做出判断,“它在哪里?”
球体的光带汇聚成箭头,指向生物礁后方的一道裂缝:“那里藏着我的‘种子’。四十五亿年前,我把自己的一部分封存在最深的沉积层,等待能理解我的生命来唤醒它。”
陈默迅速计算路线:“裂缝深度米,温度105℃,水压115兆帕。但根据‘星屑’的最新数据,那里的地质结构很不稳定……”
“我们去。”林深斩钉截铁地说,“通知母船,准备抗压采样机器人。苏晚,分析裂缝的能量波动,找出最安全的路径;陈默,调整推进器参数,我们要穿过热泉扰动区。”
“可是……”苏晚看向逐渐失控的“星屑”,“如果钥匙被破坏……”
“所以必须现在去。”林深握紧拳头,“深渊给了我们信任,我们不能辜负。”
深潜器调转方向,朝着那道散发着微光的裂缝驶去。舷窗外,“星屑”云仍在飘散,但其中已有部分开始重新汇聚,仿佛在为他们指引方向。林深望着逐渐靠近的裂缝,想起导师日志里的最后一句话:“当我们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我们的灵魂。”此刻,他终于明白——所谓“凝视”,是生命对生命的邀约,是文明对文明的传承。
“还有500米。”陈默的声音紧绷,“裂缝内有强电磁干扰,外部摄像头失效了。”
苏晚切换到声呐模式,屏幕上显示出扭曲的轮廓:“裂缝深处有巨大的空腔,结构类似蜂巢。能量读数显示……那里有生物活动!”
林深的心跳开始加速。他们即将抵达的,不仅是钥匙的所在地,更可能是深渊最核心的秘密——关于生命如何在最极端的环境中延续,关于不同物种如何跨越亿万年的协作,关于地球最古老、最庞大的“智慧体”,究竟在守护着什么。
“准备下潜。”林深按下全船警报,“全员进入最高警戒状态。我们即将揭开,深渊的终极面纱。”
深潜器缓缓没入裂缝,黑暗中,无数“星屑”的微光如星辰般亮起,仿佛在为他们照亮通往远古的路。(本章完)
注:本章聚焦“深渊基站”的核心设定,通过生物矿化、意识共鸣、生命档案等科学概念,将深渊生态的“集体智慧”推向高潮。引入“钥匙”与“种子”的悬念,既衔接前文伏笔,又为后续“唤醒守墓人”“修复深渊网络”等主线埋下钩子。角色在危机中的协作与对科学的敬畏,强化了故事的厚重感;而“地球生命档案”的揭露,则赋予篇章超越冒险的人文深度,符合高价值稿件对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双重需求。
(本书所有生物设定及科学细节均基于现有海洋学研究成果合理推演,旨在展现深海未知之美,无事实依据证明具体生物存在。)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