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号”的甲板上,娜拉正踮着脚往无人机上挂微型摄像头。海风掀起她的校服裙摆,露出绑着创可贴的脚踝——那是上周剪渔网时留下的小纪念。
“小心别摔着!”老图拎着工具箱从船舱出来,手里还攥着半块刚烤好的鱼干,“这无人机是王师傅帮忙改的,能抗八级风,你们年轻人可得轻拿轻放。”
玛拉抱着平板电脑凑过来,眼镜片上反射着无人机的螺旋桨:“我导入了热泉区的三维地图,摄像头会按网格拍摄,每小时传回一次微生物扩散数据。”她戳了戳屏幕,“您看,红色区域是上周投放酶溶液的地方,现在蓝色光斑已经扩散到黄色区域了!”
“好小子!”老图凑近屏幕,眯着眼看那些发光的斑点,“比咱们渔民看潮汐还准!”他转身朝船舱喊,“阿强!把咱们的‘海神号’开过来,帮孩子们运监测站的设备!”
“海神号”是渔村最大的渔船,此刻正载着一套银色的监测设备靠岸。设备箱上贴满了彩色标签,有娜拉画的“星尘精灵”,有玛拉写的“海洋守护站”,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谢谢老图爷爷!”
“这是气象站、水质传感器,还有水下摄像头。”苏念跳上渔船,指挥工人卸货,“我们要建一个‘全民监测站’,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渔民、科学家、孩子们都能看。”
娜拉突然指着设备箱上的标签:“苏阿姨!那是玛拉写的‘谢谢’,她昨天偷偷加的!”
玛拉涨红了脸,推了推眼镜:“谁、谁加的!是设备说明书上的装饰!”
老图哈哈大笑,拍着玛拉的肩膀:“小丫头片子,嘴硬!昨天我看见你在实验室写了一下午!”
监测站建在热泉口附近的礁石上。娜拉和玛拉带着渔民的孩子,把太阳能板固定在岩石上,苏念调试着传感器,周川在海底铺设光纤。老图蹲在旁边,用袖口擦着汗:“这玩意儿比我打渔的网还金贵!”
“爷爷,这不是网。”娜拉把一块太阳能板递给他,“这是眼睛——帮我们看大海的眼睛。”
老图接过板子,指尖轻轻抚过上面的“星尘精灵”涂鸦:“行,爷爷帮你们守着这些‘眼睛’。”他抬头望向海面,发光的微生物群像流动的星河,“我活了六十年,头回知道,大海的‘心跳’,能这么清楚。”
深夜,实验室的灯还亮着。玛拉盯着电脑屏幕,突然喊:“娜拉!你看这个!”
屏幕上,水温曲线正在缓慢下降——从上周的29.5℃,降到了28.8℃。旁边的微生物活性图表,线条正稳步回升。
“是洋流变化!”娜拉凑过来,“西南季风提前了,带来了更冷的海水!”她调出气象数据,“老图爷爷说,每年这时候都会有短暂的降温,但今年……”
“是我们帮了它们。”林深端着热茶走进来,颈间的挂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酶溶液增强了它们的适应力,加上洋流的帮忙,共生体熬过了最热的时期。”
苏念调出云端数据:“全球有12个热泉区在用我们的方案,微生物存活率平均提升了40%。”她转头看向孩子们,“这不是你们的功劳,是所有相信‘守护’的人的功劳。”
第二天清晨,渔村广场上挤满了人。孩子们搬来大屏幕,播放着监测站传回的画面:热泉区的微生物群健康生长,鱼群重新聚集,连很久没见的海龟都浮出了水面。
“这是小科学家们的功劳!”老图站在台上,举着娜拉的检测报告,“他们不仅救了大伙儿的饭碗,还救了这片海!”
台下掌声雷动。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渔妇挤过来,把一串贝壳项链戴在娜拉脖子上:“我家小子说,长大也要当‘星尘守护者’!这是他捡的贝壳,说是大海的谢礼。”
娜拉摸着贝壳项链,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林深站在人群后,望着海面的蓝光——那些发光的微生物,像在回应广场上的欢呼。他摸出手机,给林夏的旧号码发了张照片:屏幕上是娜拉戴着贝壳项链,背后是海面上的星河。
傍晚,孩子们和渔民在沙滩上举行“守护晚会”。篝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老图弹着吉他,唱着改编的渔歌:“星尘落进海中央,小娃娃守着大海洋……”
娜拉和玛拉坐在沙滩上,看着星空。娜拉轻声说:“林叔叔说,我们不是‘守望者’,是‘参与者’——大海的故事,有我们的一份。”
玛拉指着夜空中的星星:“就像这些星星,看起来很小,却能照亮整个夜空。”
海浪拍打着沙滩,像在应和他们的低语。远处的海沟里,共生体的发光群落正缓缓游动,像在跳一支永恒的圆舞曲——那是生命与生命,在时光里,最温柔的守望。
深夜,林深独自站在甲板上。海风吹散了他的白发,挂坠在胸前轻轻晃动。他想起林夏的笔记本最后一页,想起孩子们今天的笑容,想起老图学潜水的样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