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号"的甲板上,六个穿着橙色潜水服的孩子排成一列,像一串等待发射的小火箭。领头的娜拉戴着林深送的银挂坠,脖子上还挂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显微镜和标本瓶。
"孩子们,记住安全须知。"苏念蹲在前排,逐一检查他们的装备,"下潜到2000米,不要触碰任何生物,用显微镜观察,用画笔画下来。"
玛拉举起手:"苏阿姨,我能录视频吗?我要做成科普视频发给我奶奶看!"
"当然可以。"苏念笑着点头,"但记住,这不是表演,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林深站在驾驶舱门口,望着这群平均年龄十二岁的"小小守护者"。三个月前,他们还只是听说"发光守护者"的普通孩子;如今,他们带着显微镜和标本瓶,要去触摸深海的秘密。
"准备下潜。"他按下通话键。
潜水器缓缓沉入热泉区。探照灯扫过沸腾的流体,橙红色的水流中,发光的微生物聚成星环,绕着主脑残骸旋转。娜拉贴在观察窗上,眼睛亮得像星星:"看!那些发光的'小星星'在给我们打招呼!"
"那不是星星。"玛拉推了推眼镜,"苏阿姨说那是发光细菌,能分解塑料。它们是我们的'海洋清洁工'。"
周川在操控台前调试水下显微镜:"好了,微型摄像头已启动。你们可以通过平板看到放大五百倍的画面。"
娜拉接过平板,屏幕上立刻出现密密麻麻的发光微生物。它们有的像旋转的星云,有的像跳动的萤火虫,在水流中优雅地舞蹈。
"太美了!"娜拉惊叹,"它们在做什么?"
"它们在工作。"苏念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看这些聚集在塑料碎片周围的微生物,它们正在分泌酶,把塑料分解成无害的矿物质。这是共生体给我们的礼物——天然的环保技术。"
玛拉调出自己的显微镜画面:"我发现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工作'!这种蓝色的在分解尼龙,那种绿色的在清理油污。它们像个分工明确的工厂!"
下潜到2000米时,苏念指导孩子们开始采集样本。机器人小心翼翼地刮取主脑外壳上的微生物膜,放入特制的保存管。
"这些样本会带回实验室做基因测序。"苏念解释,"也许能发现更多分解污染物的酶,用来解决海洋塑料问题。"
娜拉认真地记录:"我画下了微生物的形状,像小花朵,像小星星,还有的像旋转的银河系。"她的平板上,已经画满了各种发光微生物的草图。
林深望着舱外的发光群落,想起三年前初次下潜时的恐惧。如今,这些曾经让他颤抖的"巨兽",成了孩子们眼里的"星星"。所谓成长,或许就是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从恐惧到敬畏,从征服到守护。
返航时,"逐光号"的甲板上摆满了孩子们的"收获"。显微镜玻片上,发光微生物的影像被永久保存;标本瓶里,微生物膜在灯光下泛着幽蓝的光;还有厚厚一叠素描画,记录着他们眼中的"星尘世界"。
"看我的画!"玛拉展开一张画纸,"这是共生体的'工作车间',微生物们分工合作,清理海洋垃圾。标题叫《深海清洁工》!"
娜拉举起另一幅画:"我的是《星尘守护者》,我们和共生体一起,守护这片海。"画里,孩子们穿着潜水服,和发光的触腕一起,将塑料垃圾扔进垃圾桶。
周川看着这些画,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是在这样的年纪,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深海的影像,从此爱上了海洋。如今,这些孩子比他当年更幸运——他们不仅有梦想,还有机会亲身参与守护。
当晚,实验室的灯亮到深夜。苏念将孩子们的样本送进基因测序仪,周川整理他们的绘画和笔记,林深则陪着孩子们看他们下潜的录像。
"林叔叔,"娜拉突然问,"我以后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海洋生物学家吗?像您一样去南极考察,去马里亚纳海沟研究?"
"当然可以。"林深摸摸她的头,"但你首先要记住,科学家不只是做实验、写论文,更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学会和生命对话。"
玛拉推了推眼镜:"我觉得,守护深海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哪怕只是不乱扔塑料,哪怕只是告诉别人深海的故事。"
"说得对。"林深点头,"你们今天做的,就是在参与。你们的画、你们的视频、你们的观察,都是在传播'守护'的理念。"
第二天,"深海守护小队"的科普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短短几小时,就获得了上百万的播放量。评论区里,有人点赞,有人转发,更多的是家长带着孩子来询问如何加入"守护小队"。
"我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苏念翻看着邮箱,"有日本的孩子们说要学习日语版的'深海守护手册',有澳大利亚的学校想和我们视频连线,还有人捐赠了环保材料,让我们制作更多的科普教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