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号”母船的甲板在晨光中泛着银灰,林深踩着防滑橡胶靴走上舷梯时,后颈还残留着潜水器上浮时的压迫感。他望着前甲板上围作一团的身影——苏念正踮脚调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焦距,周川抱着一摞数据板冲她喊:“放大倍数调至倍!那层类金刚石涂层的晶格排列不对劲!”
“来了。”苏念应了一声,马尾辫在头顶晃出利落的弧线。她接过数据板时,指尖不自觉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晶体样本盒。那枚来自深渊的发光体此刻正静静躺在铅筒中,表面流转的星斑在暗格里忽明忽暗,像某种沉睡的心跳。
实验室的门在他们身后自动闭合,恒温系统将温度锁定在22℃。林深摘下潜水头盔,金属碰撞声惊醒了墙上的电子屏——全息投影自动切换成“逐光号”带回的影像,共生体的荧光触腕仍在幽蓝中舒展。
“先看晶体成分。”苏念将样本推进X射线衍射仪,“我猜这不是普通生物矿化产物,它的钙磷比和深海管虫的分泌物完全不同,反而接近……”仪器发出蜂鸣,她凑近屏幕,“接近地外陨石中的碳质球粒陨石?这不可能,深渊环境怎么会……”
周川突然拍了下桌子:“看这个!”他调出声呐记录的共生体脉冲波形,“我们之前以为是通讯信号,其实是用声波编码的信息。我用傅里叶变换拆解后发现,每段脉冲对应晶体表面的一个星斑位置。就像……就像二维码,只不过是声波版的。”
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林深的目光扫过全息屏上跳动的光谱图,忽然想起导师临终前的话:“深海可能是地球的‘记忆库’,某些远古生物保留着比人类更古老的生存智慧。”
“如果晶体是存储介质,”苏念的声音发颤,“那共生体攻击我们,可能不是因为领地意识……”
“而是在保护自己的‘硬盘’。”周川接话道,手指在虚拟键盘上翻飞,“刚才拆解脉冲时,发现有重复的序列,像是某种数学常数——圆周率前十五位,还有黄金分割率的近似值。这些是宇宙通用的数学语言。”
警报声骤然响起。林深猛地抬头,监控屏显示:铅筒内的晶体表面,某颗星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像一滴墨落入清水。
“它在自毁?”苏念扑向铅筒,手套被辐射警告灯染成红色,“不对,能量读数在下降,是主动释放信息!”
全息投影中,晶体表面的星斑连成线,勾勒出复杂的几何图形:螺旋状的DNA链、嵌套的斐波那契数列,最后定格成一个坐标——北纬11°22′,东经142°35′,深度米。
“那是……”林深调出海图,“汤加海沟最深处,‘挑战者深渊’的正下方。”
周川的瞳孔收缩:“我们上个月探测到那里有异常热液喷口,但声呐从未扫到过固定信号源。”
苏念突然抓住他的手腕:“看时间戳!晶体释放的信息里嵌套了时间编码,是72小时后的同一时刻。”
实验室的电话响起,是首席科学家陈教授的声音,带着电流干扰:“林深,你们的晶体分析报告我看了。委员会决定启动‘深渊之眼’计划,增派两艘深潜器支援。但有个前提——”他的声音顿了顿,“你们必须确认,这东西会不会引发类似‘探索者七号’的失踪事件。”
“探索者七号”的影像在林深脑海中闪回:扭曲的船体,断裂的声呐阵列,最后传回的那段模糊视频里,船员们惊恐地指向窗外——同样是幽蓝的光网。
“陈老,”林深按下通话键,“共生体不是敌人。它们用晶体传递信息,可能是在求助,或者……预警。”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叹息:“明天上午九点,会议室集合。你们三个,准备好答辩。”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仪器嗡鸣。苏念蜷在转椅上,盯着晶体在培养皿中投下的星斑投影。周川端来两杯热可可,蒸汽模糊了他的眼睛:“你说,这些星斑会不会是某种星图?”
“不像。”苏念调出天文数据库比对,“但和银河系旋臂的分布有78%重合度。”她突然坐直,“等等!如果把坐标和时间结合,72小时后,太阳、地球和那个深渊坐标会连成一条直线——日凌时刻!”
周川的计算器疯狂作响:“日凌会影响深潜器的通信,但更关键的是……”他调出地球磁层模型,“那时太阳风会压缩磁层,深渊里的某些导电性物质可能被激活,形成天然的信号放大器。”
林深推门进来时,两人正争论得面红耳赤。他将一份文件拍在桌上:“后勤部刚送来的,‘逐光二号’‘逐光三号’已完成改装,明天中午出发。陈老同意了我们的方案——三艘深潜器呈三角阵型,在坐标点上空200米待命,同步接收信号。”
苏念抓起外衣:“我去检查晶体稳定舱。它刚才又释放了一组脉冲,这次是化学信息素,和热液喷口的嗜极菌代谢物高度相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