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号"的探照灯刺破万米深海的黑暗时,林深看到了毕生难忘的景象。玄武岩缝的深处,竟藏着一座由生物光编织的"图书馆"——冰海蚕的触须凝结成透明的书架,每根触须上都"刻"着淡金色的光纹;热泉生物的蒸汽在岩壁上凝成书页状的薄膜,膜上浮动着流动的光斑;而成年深渊皇带鱼正用尾鳍轻扫这些光纹,像在翻阅一本活的典籍。
周念念趴在观察窗前,手指隔着玻璃描摹那些光纹的形状:"林老师,你看这个像不像爸爸笔记里的星图?"屏幕上放大的光纹赫然是北斗七星的轨迹,旁边的蒸汽薄膜里,竟浮现出周川当年手绘的星图原稿,连页边那道淡淡的折痕都清晰可见。
苏念调出能量波分析图,瞳孔微微收缩:"这些光纹是心核的记忆碎片。冰海蚕的触须能储存生物电信号,热泉蒸汽的结晶可以保存能量轨迹——它们在用自己的身体,建造一座记录时光的图书馆。"她指向书架最顶端,那里悬浮着个半透明的"光球","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核心',储存着最古老的记忆。"
机械臂小心翼翼地靠近光球,探照灯的光束穿过球壁,映出无数细碎的画面:数万年前,心核首次释放能量波的瞬间;千年前,火山喷发时深海生物护巢的场景;甚至还有三十年前,老教授第一次下潜时,与幼年皇带鱼对视的画面。周念念突然捂住嘴,光球里闪过个模糊的人影,正蹲在溶洞里给受伤的小海蚕包扎——那是周川年轻时的样子。
"是它们的编年史。"林深的声音带着震颤,"每个生命的痕迹都被心核捕捉,再由这些生物转化成可见的记忆。"当机械臂的传感器轻触光球,整个图书馆突然亮起,所有光纹和光斑开始同步流动,像在播放一部跨越万年的纪录片。
最震撼的画面出现在最后:赵坤公司的钻井平台坍塌时,成年皇带鱼用身体护住心核的瞬间;周川被困溶洞时,冰海蚕用触须给他送海藻的画面;甚至还有周念念第一次在沙滩上放漂流瓶时,微光鱼群体在瓶底留下荧光吻痕的细节。苏念突然明白:"心核不是记忆的储存者,而是所有生命共同的'记事本'。"
返程时,"传承号"的舱体表面落满了细小的光苔孢子。它们在金属壁上迅速生长,竟组成行荧光小字:"欢迎常来。"周念念笑着用指尖碰了碰那些光苔,它们立刻调皮地变换形状,变成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林深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光纹数据,突然觉得人类对深海的探索,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扩写部分)
"传承号"下潜前,周念念往舱内的恒温箱里放了本特殊的"书"——是她用三年时间收集的"深海信物":光苔的荧光标本、皇带鱼幼体的鳞片、甚至还有片被热泉蒸汽熏成琥珀色的海藻。"想让它们也看看我们的记事本。"她摸着标本册的封面,上面用烫金字体写着"共生纪年","就像人类会把日记放进博物馆。"
林深调试设备时,发现声呐探测器接收到规律的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的频率与人类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惊人地相似,仿佛在说"需要找哪段记忆"。他试着输入周川牺牲那天的日期,玄武岩缝深处突然亮起一道光柱,冰海蚕的触须迅速排列成那天的时间轴,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段光纹记忆:清晨的喂食、午后的巡逻、傍晚与日本人的对峙......连他当时咳嗽的频率都被精准记录。
苏念在蒸汽薄膜上发现更细腻的细节:周川给小海蚕包扎的画面里,海藻的种类是当年浅海最常见的"龙须菜",后来因为污染几乎绝迹,可深海的记忆里,它的叶片还保持着鲜活的翠绿;老教授与幼年皇带鱼对视时,皇带鱼尾鳍的光斑频率,与教授当时的心跳完全同步,像场跨越物种的"心电感应"。
图书馆的"阅览区"由微光鱼群体组成。数万条小鱼聚集在岩壁下,身体的荧光能根据"读者"的需求变换亮度——当周念念想看自己出生那天的深海景象,鱼群立刻组成柔和的暖光,照亮了蒸汽薄膜上的画面:那天心核的能量波格外活跃,皇带鱼群体在海沟里跳起奇特的"舞蹈",仿佛在庆祝新生命的降临。
机械臂将"共生纪年"标本册放入光球旁时,奇迹发生了。冰海蚕的触须迅速缠绕住标本册,将册子里的内容转化成新的光纹:孩子们画的星图、渔民的号子录音、甚至还有周念念给皇带鱼幼体读故事的声音波形。苏念看着屏幕上不断延伸的光纹,突然笑道:"这才是真正的'合着',人类与深海共同书写的历史。"
返程途中,"传承号"收到来自浅海的消息:全球参与"深海守护计划"的机构,都在同步建造"陆地分馆"。北京的天文馆用全息投影还原了心核的记忆光纹,里约的海洋馆让珊瑚虫"记录"游客的保护承诺,而天津的研究所里,培养箱里的皇带鱼幼体正用尾鳍在玻璃上划出光痕,像在给未来的自己写"留言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