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4年春,经过刘长明一年多的大力推进,汉中大局已定,新政体系运转良好,人才梯队初步形成。刘长明深知,益州本土的阻力非一日可破,而荆州——这个刘备集团的龙兴之地、连接中原与江南的战略枢纽,其治理的成败更为关键。且荆州在关羽镇守下,虽军备严整,但内政治理相对粗放,豪强盘踞,潜力远未发掘。所以刘长明决定移师荆州。行前,他做出周密部署:委任费祎、蒋琬为汉中郡丞,总揽民政。此二人皆是最早跟随刘长明推行新政的干吏,深谙“格目法”、“分段协作”及屯田管理精髓,且性格稳健,能调和各方。至于庞统的“霹雳火”研究正处于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期,不宜搬迁。刘长明命其继续在汉中秘密研发,由王平派兵严密保护,并协调资源供给。庞统虽渴望随军,但也知责任重大,埋头于硝烟之中。
当刘长明决定移师荆州,继续推行新政大计时,邓艾的名字,赫然列在了他随身携带的核心人员名单之首。
“士载,”临行前夜,刘长明将邓艾唤至书房,指着摊开的荆州舆图,“荆州,四战之地,豪强林立,其情势远较汉中复杂。吾此去,如履薄冰。汝在汉中,已证其能。然荆襄棋局,方是真正大考。汝随吾同往,以汝之眼,观荆州之山川、民情、利弊,以汝之学,思应对之策。此去,汝非仅为吏,更当为吾之耳目,吾之臂膀。”
邓艾深深一揖,眼神坚定如磐石:“军师放心!艾…艾必竭尽驽钝,以…以报军师知遇教导之恩!荆襄之地,艾…艾定当用心体察,不负所托!”
一切都安排好后刘长明携夫人黄月英,以及一批在汉中新政中表现最突出、理念最相通的年轻官吏,并调集部分精兵护卫,沿沔水东下,当诸葛亮的船队驶向江陵时,邓艾就站在刘长明的身后。他不再是那个从魏国逃来的落魄寒士,而是身负重任、目光深远的青年才俊,是刘长明悉心培养的未来柱石。他凝视着前方浩渺的江面,心中激荡着对未知挑战的渴望和对恩师的无限忠诚。汉中的沃土滋养了他,而荆襄的风云,将是他真正展翅翱翔的天空。
江陵城,雄踞长江之畔,气象远非汉中可比。这里是真正的四战之地,北临曹丕,东接孙权,内部势力更是盘根错节。以蒯氏、蔡氏、庞氏、黄氏、习氏 为首的荆州豪族,树大根深,私兵众多,影响力渗透军政各个角落。
刘长明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诸葛亮自身就是琅琊诸葛氏,其岳父黄承彦是沔南名士,妻族黄氏乃荆州大姓。妻子黄月英的到来,本身就是一张重要的亲情牌。刘长明抵达后,并未立刻大张旗鼓宣布新政,而是首先携黄月英,高调拜访蒯越、庞德公(庞统叔父,荆襄士林领袖)等本土顶级望族,叙旧谊,论时势,姿态谦恭。
“亮此次回荆,非为更张旧制,乃为固本培元,以应北顾东忧。荆州乃主公根基,亦是在座诸公桑梓。欲保荆州安泰,富庶强兵乃不二法门。益州、汉中试行新法,略有小成,愿与诸公共襄此利国利乡之举。” 刘长明言辞恳切,将新政描绘为保卫共同家园、提升荆州整体实力的必要之举,而非针对豪族的“夺利”行动。
黄月英则发挥其独特的桥梁作用。她凭借自身学识和家族背景,频繁出入各大族内眷圈子,以“改良织机”、“交流园艺”、“探讨养生”等风雅务实的话题切入,潜移默化地传递汉中工坊革新带来的巨大收益和“分段协作”等理念的先进性,软化内宅的抵触情绪。她甚至亲自设计了几款更高效的脚踏纺车和提花装置草图,赠予与黄家交好的大族工坊,作为“见面礼”,效果奇佳。
有了蒯、庞、黄等大族的默许,刘长明开始谨慎落子。他深知在荆州不能像在汉中那样全面铺开,必须选择阻力最小、效益最显的领域切入。
首选便是官营织造与“江陵锦”,荆州本身有良好的桑蚕基础,但织造技术略逊蜀地。刘长明在江陵城郊设立“荆州织造署”,完全复制汉中模式:引入“分段协作”、“计件质核”,并请黄月英亲自指导工艺改良。招募的工匠中,既有官奴婢,也高薪聘请大族工坊的熟练匠人,此举分化了工匠群体,也给了大族面子。同时,创立“江陵锦”品牌,主打特色纹样如云梦泽水纹、荆州瑞兽等样式还有就是相对蜀锦更亲民的价格。
凭借更优的管理和工艺,“江陵锦”迅速打开市场,尤其受到长江中下游商贾的欢迎。利润可观,且带动了桑蚕种植和生丝贸易。参与其中的大族获得了实利,反对声音减弱。织造署的成功,成为新政在荆州的第一块稳固基石。
再就是军屯与水利整修,关羽最关心的是军备和粮饷。所以刘长明提出在荆州江北等地利用荒地和部分无主田,仿效汉中模式,大规模推行军屯,由关羽部曲轮番耕作。同时,整修沮水、漳水等灌溉系统,提升屯田产量。关羽对此大为赞同,认为既能减轻后勤压力,又能使军队不废农事,保持战力。他亲自督促部下执行,豪族对此领域干预较少。军屯的成功,迅速充实了荆州军粮储备,也赢得了关羽对新政的初步认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