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江风卷着湿气,扑打着江陵城巍峨的城楼。关羽身披绿锦战袍,按剑立于城墙之上,丹凤眼微眯,凝视着漆黑如墨的东南方。他身后,军师中郎将徐庶、讨逆将军文聘、荆州别驾蒯越肃然而立,气氛凝重如铁。
“报——!君侯!陆口方向烽燧急报!三堆烽火,冲天而起!”一名传令兵气喘吁吁地冲上城楼,声音带着惊惶。
关羽瞳孔骤缩!徐庶、文聘、蒯越脸色同时一沉。
三堆烽火!这是刘长明离荆前与关羽、徐庶约定的最高预警信号——江东有大规模异动,极可能来袭!
“吕蒙小儿,果然来了!”关羽的声音低沉而冰冷,再无半分历史上的骄矜,只有如临深渊的警惕和冰冷的杀意。他猛地转身,“诸君!按孔明军师遗策,备战!”
刘长明深知荆州乃四战之地,东吴背刺风险极高。在随刘备入川前,他与关羽、徐庶等人进行了数日密议,留下了详尽的防御方略,核心便是“三重铁壁”:
1. ‘天眼’与‘烽燧’(情报预警系统):
徐庶以其深湛的谋略和细致,建立并掌控着一张覆盖整个荆州东部、南部边境的庞大情报网。核心是沿长江、湘水、洞庭湖建立的烽燧哨塔系统,刘长明进行改良,烽火信号更复杂,可传递粗略敌情规模、方向等重要情报,以及深入东吴控制区域甚至秣陵的精锐细作,其中多为荆州本地熟悉水性的渔民、商贾,或徐庶早年游历结交的江湖人士。
效果十分明显,吕蒙、陆逊虽以“北上助战”为名集结军队,行动也力求隐蔽身形如昼伏夜行,大船伪装,但其大规模水陆军集结、战船离港的动向,仍被徐庶的细作捕捉到蛛丝马迹。更重要的是,当吕蒙前锋船队趁夜色掩护,企图穿越长江中游水域,秘密接近荆州江防时,沿岸烽燧如同被惊醒的猛兽眼睛,第一时间点燃了示警的狼烟!三堆烽火,明确告知江陵:大规模敌军自东南水路来袭! 这为荆州争取了最宝贵的预警时间。
2. ‘江夏壁’与‘汉水链’(沿江防御体系):
文聘这位昔日江夏屏障,被委以总督沿江防务的重任。他忠勇刚毅,治军严谨,深得刘长明信任。
在刘长明指导下,文聘在荆州东部(原长沙郡划归后,边界西移)沿长江一线,依托险要地势(如矶头、沙洲),修建了一系列水寨、江堡。这些水寨以石木结构为主,设有箭楼、弩台、投石机位,囤积火油、擂木、拍竿,形成相互支援的防御节点。在汉水方向(面对曹仁),同样加固了外围据点的防线,并在关键渡口设置铁索横江、暗桩枯水期布设,涨水期隐蔽。
文聘将手中精锐水军分散部署于各关键水寨,以灵活的艨艟、斗舰为主力,避免大型楼船被集中摧毁。同时,在后方(江陵、公安)保留了强大的预备队。
当吕蒙、陆逊的前锋精锐,借着黎明前的黑暗突袭最靠近江东的郝穴水寨时,他们遭遇了出乎意料的顽强抵抗!水寨守军早有准备,箭如雨下,火油罐砸向试图靠近的吴军小船,拍竿将冒进的艨艟砸得粉碎!文聘亲率一支快速舰队从侧翼杀出,利用对水文地形的熟悉,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虽然郝穴水寨在激战后部分损毁,守军伤亡不小,但成功迟滞了吴军的突袭速度,粉碎了吕蒙“一击破关,直捣江陵”的幻想。
3. ‘磐石’与‘人心’(核心城防与内部稳定):
江陵、公安两座核心城池,在刘长明的主持下进行了系统性加固。城墙加高增厚,并外设深壕,引入河水、还设置了羊马墙。城头遍布弩台、投石机位,储备了大量滚木礌石、火油、金汁。城内划分防区,预备队、民夫、医护位置明确。
蒯越这位老狐狸利用其无与伦比的荆州士族影响力和政治手腕,在刘长明“新法”推行和徐庶情报支持下,蒯越早已锁定并秘密处置了一批与东吴或曹魏有勾结的本地豪强、失意官吏。东吴偷袭前,荆州内部潜在的叛乱火苗已被扑灭大半。
并且在战端刚刚开始的时候,蒯越立刻召集荆州大族代表,晓以利害:“荆州乃我等桑梓!刘备虽新主,然保境安民,推行善政。东吴背信偷袭,若城破,玉石俱焚!诸君家业、宗庙皆在城中,当同心御敌!” 同时宣布:守城民夫、捐献粮草者,皆记录功劳,战后必有重赏;敢有通敌、造谣、懈怠者,立斩不赦!软硬兼施,迅速稳住了城内秩序。士族们或出钱粮,或出丁壮,支持守城。
石韬、伊籍等人还组织人员,在城头、街巷宣扬关羽威名、刘备仁德,痛斥东吴背信弃义,激发军民同仇敌忾之心。徐庶则利用其“名士”身份和情报,不断放出“汉中大捷在望”、“曹操不敢来犯”等半真半假的利好消息,稳定军心民心。
吕蒙、陆逊见奇袭受挫,立刻调整策略。吕蒙亲率主力水军,在大型楼船掩护下,强攻文聘的沿江水寨体系。陆逊则指挥精锐步卒登陆,从陆路包抄,试图切断水寨与江陵的联系,并直接威胁公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