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刚跑到车间门口,就被古教授喊住:“哎哎,回来!”
“咋了?”
他只得折回来,一脸无奈,“教授,您有话直说行不行?别绕弯子了,您一个搞技术的,咋也玩起这套了?”
古教授嘿嘿一笑:“不给你点压力,你小子又要哭穷。跟你说吧,我们根据现有数据,自主研发了一款适合江船的双发动机。”
张浩眼睛一瞪:“我就知道您在试探我!”
“直列六缸四冲程结构,缸径准备做200毫米,行程270毫米,马力大概950到1000匹,转速约1000转左右——具体还没细算。”古教授报出参数。
张浩在心里飞快盘算:“配双发动机、双螺旋桨的话,船体大概能做130米?这尺寸在长江里够用了。”他抬头,“年前能出成品不?”
“有参照物,快得很。”谷教授拍胸脯,“主要是材料得跟上,你把钱和料送过来就行。”
“成!辛苦您了。还有啊!下次别整这些个弯弯绕。”
张浩转身就走,“我这就去协调报告,您等我消息!”
看着他风风火火的背影,古教授笑着摇摇头——这小子,给点动力就往前冲,倒也省心。
“再说我不整点虚的,你能这么上心。”古教授自言自语道。
车间里的铸件在灯光下泛着光,仿佛已能听到不久后发动机启动的轰鸣。
张浩出了船厂,忍不住嘀咕:“这古教授,难不成也看起《孙子兵法》了?一个搞技术的,学这些弯弯绕干啥。”吐槽归吐槽,该协调的事还得办。
他刚走,船厂领导就找上了古教授:“教授,张省长来了咋不跟我们说一声?怎么也得留他吃顿饭啊。”
“他要走,我拦得住?”
古教授眼皮都没抬,“搞那些虚礼没用,把经费拨过来才是正经事。”
几位领导没辙——古教授是技术大拿,跟厂里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级,谁也不敢真跟他较劲。
转身出去,却把保卫处处长狠狠批了一顿:“张省长来了都不汇报?真出点事你担得起?”
保卫处长一肚子委屈:“张省长特意吩咐不让说,我哪有机会……”可领导正在气头上,他也只能受着。
这些插曲,张浩没放在心上。他回到办公室,对着发动机的事犯了难——报告怎么写,后续怎么推进,都得好好掂量。琢磨半天,还是拿起电话打给了岳母。
“妈,我是张浩。”
“你小子,有事?”电话那头传来岳母的声音。
张浩把发动机的情况一五一十说了,包括那台4万多马力的大家伙和江船用的双发动机方案。
岳母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我先帮你问问,但别抱太大希望。你说的那200多米的船,长江航道涨水期或许还行,枯水期肯定够呛。依我看,这项目未必能留在你们那儿,搞不好要调到沪城。”
“妈,我想着能不能在沪城开个分厂……”
“你倒会算计。”
岳母哼了一声,“沪城有自己的规划,哪能让你们说插脚就插脚?行了,别什么都想攥在手里,该放就得放,对你没坏处。”
张浩没吭声。他不是想不通,只是觉得这发动机是本地研发的,若能就近落地,对地方发展助力更大。
可他也明白,涉及到江海航运的布局,不是他一个省能说了算的。
“我知道了,妈。”他轻声道,“麻烦您多费心。”
挂了电话,张浩望着窗外,心里清楚——这事得从长计议,既不能因小失大,也得为地方争取实实在在的好处。
古教授的发动机是把钥匙,能不能打开最适合的那扇门,还得看怎么运筹。
张浩一时心绪万千,但该办的事还得推进。
他接连打了几个电话,协调了钢材供应,让财务部门给船厂拨了笔款,又给谷教授去了电话,让他把发动机核心数据发过来,好整理成报告上报——这种大事,绕不过去。
很快,传真机“滋滋”响起来,丁一军把数据单递给他。
张浩摆摆手,没让他代笔:“技术参数太多,你一时理不清,我自己来。”
没花多久,一份初步报告就整理好了。他拿着去找杨书记:“书记,您看看这个。”
杨书记起初漫不经心,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猛地抬头:“真搞出来了?”
他不懂那些技术参数,却看得出其中分量,转而看向张浩,“你咋一脸不开心?”
“太‘喜人’了,数据有点吓人。”
张浩蔫头巴脑的,“船长240米,要是缩短尺寸,就浪费了发动机性能;不缩减,长江航道涨水期还行,特殊地段会船太危险,这玩意我们怕是留不住。”
“你小子格局呢?”
杨书记笑了,“天天劝别人打开格局,到自己这儿就卡壳了?”
“我们砸了不少钱啊,不能白干。就近落地,咱们地位能涨一大截。”张浩嘟囔道。
“报告里不是说,还在研950到1000马力的小发动机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四合院保卫科科长开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越四合院保卫科科长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