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案例:52岁大叔的“三高”连锁反应,揭开三者关联的冰山一角
“医生,我只是血压高,怎么现在血糖、血脂也超标了?”在社区医院的诊室里,52岁的王大叔拿着体检报告满脸困惑。3年前,他因头晕查出高血压,当时医生提醒他“要控制饮食、多运动”,但他觉得“血压高吃药就行,没什么大不了”,依旧每天应酬喝酒、顿顿离不开红烧肉,饭后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体重一年涨了10斤。
今年体检,王大叔的报告彻底“亮红灯”:血压158/95mmHg(正常<140/90mmHg),空腹血糖7.8mmol/L(正常<6.1mmol/L),总胆固醇6.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6mmol/L(正常分别<5.2mmol/L、<3.4mmol/L)——高血压没控制住,还新增了高血糖、高血脂,成了典型的“三高”患者。更让他担心的是,颈动脉超声显示他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医生说:“再不管,心梗、中风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王大叔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成人“三高”患病率均超20%,且约30%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高血糖或高血脂,“一人三病”的情况在45岁以上人群中占比达15%。很多人以为“三高”是独立的疾病,却不知道它们像“铁三角”一样相互关联、互相加重,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心脑血管疾病。
二、科学解析:“三高”不是孤立的“敌人”,而是相互勾结的“同伙”
要控制“三高”,首先得明白它们之间的关联。从现代医学机制和中医体质理论来看,“三高”的核心共性是“代谢紊乱”和“血管损伤”,三者形成“恶性循环”,具体可从3个维度拆解:
(一)现代医学视角:“三高”共享3大核心机制,互相加重伤害
1. 共同根源: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的“总开关”
胰岛素是身体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而长期高油高糖饮食、肥胖、久坐等习惯,会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形成“胰岛素抵抗”。这就像“钥匙配不上锁”,胰腺只能分泌更多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过量的胰岛素会带来连锁反应:
- 刺激肾脏重吸收钠,导致血容量增加,升高血压;
- 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LDL-C),降低好胆固醇(HDL-C),引发高血脂。
反过来,高血脂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血管里的脂肪堆积会影响胰岛素在血液中的运输,高血糖则会损伤胰腺细胞,让胰岛素分泌越来越少,形成“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更严重高血糖”的闭环。王大叔长期高油饮食,正是先出现胰岛素抵抗,再逐步发展为“三高”。
2. 共同目标:损伤血管内皮,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
血管内皮是血管壁的“保护层”,光滑且有弹性。而“三高”会从不同角度破坏这层保护:
- 高血压:长期高压会像“水流冲击水管”一样,持续挤压血管内皮,导致内皮破损;
- 高血糖:多余的葡萄糖会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形成“糖化终产物”,让内皮失去弹性;
- 高血脂:坏胆固醇(LDL-C)会通过破损的内皮“钻进”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就像水管里的“水垢”。
当血管内皮被破坏、斑块形成后,血管会变窄、变硬,血压会进一步升高;同时,斑块堵塞胰腺血管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重高血糖——三者互相“推波助澜”,最终可能引发心梗、脑梗死等致命疾病。
3. 共同风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三高”的“温床”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诱发因素高度重合,包括:
- 饮食:高盐(每天超5g)会升高血压,高糖会升高血糖,高油会升高血脂;
-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同时增加“三高”风险;
- 久坐:每天久坐超8小时,代谢率下降,胰岛素抵抗加重;
- 熬夜+压力:长期睡眠不足、焦虑会刺激皮质醇分泌,升高血压、血糖;
- 吸烟饮酒:吸烟损伤血管内皮,过量饮酒(男性每天酒精超25g、女性超15g)会同时升高血压、甘油三酯。
这些习惯就像“共同的土壤”,一旦存在,很容易让“三高”同时找上门。
(二)中医视角:“痰湿瘀阻”是“三高”的共同体质,根源在“脾肾失调”
中医虽无“三高”的病名,但根据“头晕、乏力、肥胖、胸闷”等症状,将其归为“眩晕”“消渴”“痰浊”范畴,核心病机是“痰湿瘀阻”,而根源在于“脾失健运”和“肾阴不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