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大陆的“心跳”——那低沉而恒定的意识震动,已然成为了希望号与自由彼岸号新的背景音,如同母亲平稳的呼吸,安抚着漂泊已久的灵魂。
时间的流逝在这里失去了紧迫感,仿佛被星云柔和的光芒和脚下大陆永恒的寂静所稀释。
希望号内部,曾经弥漫的焦灼与绝望,被一种有条不紊的忙碌和沉淀下来的决心所取代。
塔莉亚的苏醒,如同给整个团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随之而来的,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更加清醒、也更加沉重的认知……星裔的遗赠,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也是一副千钧重担……
她大部分时间依旧留在实验室,并非因为虚弱,而是需要专注。星裔的知识体系浩瀚如烟,并非简单的数据包,而是融合了感知、体验、哲学思辨的完整认知模式。理解它们,对塔莉亚而言,更像是一场意识层面的深度冥想与重构。李维、张雨轩和墨菲组成的分析小组,工作性质也随之改变。他们不再试图“破解”信息,而是充当“翻译”和“桥梁”,帮助塔莉亚将那些抽象晦涩的星裔概念,转化为人类逻辑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框架。
这个过程缓慢而奇妙。有时,塔莉亚会闭目静坐数小时,指尖的规则丝线如同探针般微微颤动,与虚空中的某种韵律共鸣。当她睁开眼时,便能阐述一段关于某个物理常数在特定意识场中可能存在的微扰效应,或者解析一种利用规则褶皱进行短距、低能耗跃迁的理论模型。这些知识往往颠覆常规,让李维这样的科学家时而茅塞顿开,时而陷入更深的思索。
张雨轩负责将这些碎片化的领悟系统化,构建理论模型。她的全息影像时常被复杂的多维公式和能量流示意图所包裹,冷静的电子音与李维激动的探讨声交织在一起。墨菲则更热衷于“实践”,他利用这些新理解,不断地优化着希望号和自由彼岸号的系统底层代码,虽然大多是微调,但积少成多,两艘舰船的能量利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用他的话说:“嘿嘿,给老伙计们穿件新内衣,跑起来更带劲!”
陈琳和莉娜领导的工程团队,则成为了这些理论突破的最佳实践者。利用星裔遗赠中关于材料结构和能量传导的见解,他们改进了维修工艺,修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远超预期。
自由彼岸号那曾经惨不忍睹的尾部推进器阵列,终于被彻底修复,虽然性能无法完全恢复到巅峰,但至少让这艘饱经风霜的舰船重新获得了自主机动的能力。
希望号的护盾发生器也进行了升级,其能量场结构更加稳定,对规则层面冲击的抗性有了显着增强。
马尔科姆看着自由彼岸号引擎重新喷射出稳定的蓝色尾焰,难得地没有咆哮,只是用力拍了拍身旁工程师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的陆战队员们则利用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加紧训练,熟悉着利用星裔知识略微改造过的单兵装备,同时轮班登上水晶大陆,在那片寂静而壮丽的“蓝图之城”上进行适应性演练,警惕着任何可能来自外部的威胁。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星裔遗赠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安全,更是对前路的深刻反思……在一次核心团队的非正式会议上,这种反思变得尤为明显。
会议在希望号的军官休息室举行,舷窗外就是那片永恒旋转的瑰丽星云。雷栋、李维、马尔科姆、陈琳、张雨轩(全息影像)、墨菲(音频接入),以及状态日益稳定的塔莉亚都出席了。
“星裔的选择,是智慧的,也是……无奈的……”李维首先开口,他面前摊开着记录了大量星裔哲学思辨的笔记,“他们看清了‘园丁’的本质,知道正面抗衡如同螳臂当车,于是选择了超越,将自身化为永恒的记忆……这避免了毁灭,但也放弃了改变的可能……”
“我们不一样。”马尔科姆抱着胳膊,声音粗粝,“我们是人类,我们他妈的从石头缝里挣扎出来,靠的不是变成石头,而是把石头磨成刀!让我选,我宁可拿着刀战死,也不愿意变成这水晶地板的一部分,哪怕它再好看!”他用力跺了跺脚,虽然隔着舰体,但那姿态无疑表明了他的立场。
陈琳比较务实:“星裔的遗产给了我们喘息和提升的机会。但我们不能永远留在这里……‘园丁’的协议还在运行,它迟早会注意到异常,或者我们主动离开后,依然要面对!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塔莉亚。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眸中星云流转,似乎在整合着来自星裔的古老智慧与同伴们的现实诉求。
“……星裔的观察……并非……毫无价值……”她缓缓开口,声音比之前更加流畅,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他们记录了……‘园丁’协议运行的……一些……规律……和……可能的……‘盲点’。”
“……协议……依赖于……对‘秩序’和‘熵增’的……大规模监控……但对于……高度内敛……或……与背景规则……高度协调的……存在……其反应……会……延迟……甚至……忽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在异世装神明,但被全网直播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异世装神明,但被全网直播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