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君之议的暗流暂时被压制在深宫与朝堂的谨慎平衡之下,萧景琰与沈清辞都深知,稳固国本,不仅仅在于确立一个无可挑剔的继承人,更在于将这帝国的根基打造得坚不可摧,让任何潜在的动荡在浩荡的国势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内忧虽暂平,外患已远遁,正是大刀阔斧、励精图治,擘画盛世蓝图的绝佳时机。
坤宁宫的暖阁内,炭火盆驱散了初春的最后一缕寒意。萧景琰并未穿着龙袍,而是一身玄色常服,与身着月白绣淡紫兰花纹常服的沈清辞并肩坐在临窗的炕几旁。炕几上铺开了一张巨大的、标注详尽的大靖疆域舆图,旁边还堆叠着厚厚的各地奏报、户籍黄册、水利图样以及墨云舟主持整理的、经过筛选的墨家工造典籍摘要。
“清辞,你看,”萧景琰的手指沿着舆图上的大运河脉络缓缓移动,“前朝虽开通了南北运河,然年久失修,多处淤塞,尤其是淮扬段,每至汛期便有溃堤之险,而旱季又水量不足,严重影响漕运。朕意,拨出专款,征调民夫,由工部牵头,联合地方,彻底疏浚运河,加固堤坝,并酌情开辟新的支流,勾连更多州县。”
沈清辞的目光跟随他的手指,沉吟道:“陛下此议,利在千秋。漕运畅通,则南北物资流通无阻,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只是,此举工程浩大,耗费必然惊人,需得统筹规划,分阶段进行,避免一时征调民夫过多,影响春耕秋收。妾身以为,可先从险情最重、关乎漕运命脉的河段入手,同时令户部仔细核算,确保国库能够支撑,或可尝试以工代赈,招募流民、安置退伍兵士参与工程,既解决了劳力,也安抚了人心。”
萧景琰赞赏地点头:“皇后思虑周详,与朕不谋而合。此事便交由工部与户部共同拟定详细章程,务必稳妥推进。”他提笔在舆图的运河沿线做了几个标记。
接着,他的手指移向了东南沿海:“海事方面,墨家之乱虽平,黑莲舰队覆灭,然海疆之利,不可因噎废食。云舟整合墨家技艺,于船舶制造、航海术上颇有心得。朕已命他在沿海设立官营造船厂,研制更坚固、更迅捷的新型海船,并重建水师,巡弋海疆,清剿残余海盗,保护商路。同时,鼓励民间海商,在官府监管下,与南洋、西洋诸国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沈清辞补充道:“陛下,开放海贸,引入外来作物、药材乃至技艺,确是好事。但需谨防海外疫病流入,亦需提防奸商与外邦勾结,走私违禁之物。妾身建议,于广州、明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严格管理进出口货物,征税稽私,并由太医署派出精通疫病的医官常驻,查验往来船只人员,防患于未然。”
“好!就依皇后所言。”萧景琰再次提笔标注,“市舶司之设,不仅可增国库收入,更是管控海疆之眼线。”
他的手指又点向了广袤的北方和西部:“农耕乃立国之本。前些年战乱,北方多有荒地。朕欲推行‘垦荒令’,鼓励百姓、乃至招募流民前往北方、河西等地开垦,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并减免前三年的赋税。同时,推广轮作、选种之法,兴修区域性水利,如关中郑国渠、蜀中都江堰般,提高田地产出。”
沈清辞拿起一本农书,翻到一页,道:“陛下,妾身查阅古籍,发现前朝曾有人试种过一种名为‘占城稻’的稻种,耐旱、生长周期短,或许适合在南方丘陵及新垦之地推广。可遣使或委托海商,设法引入稻种,在江南等地试种,若成功,于增产大有裨益。另外,《楚门医案》中亦记载了不少可作肥料、防治虫害的草木之物,妾身已命人整理,或可刊印成册,分发各地农官参考。”
萧景琰眼中一亮:“皇后真乃朕之贤内助!此事便交由司农寺与各地劝农官办理。”
两人又就律法修订、文教推广等事深入探讨。萧景琰指着律法卷宗道:“前朝律法,过于严苛,尤其连坐之法,株连太广。朕欲命刑部、大理寺牵头,召集精通律法的官员学士,重修律例,去苛从简,宽严相济,突出教化,减少肉刑,明确量刑标准,使天下百姓知法守法,亦使官吏执法有据,减少冤狱。”
沈清辞表示赞同:“律法为国之绳墨,理应公允明正。陛下此举,实为仁政。此外,文教之事,亦不可松懈。除了在京城扩建太学,在州县广设官学之外,妾身以为,或可鼓励地方乡绅兴办私塾、义学,使更多寒门子弟有书可读。同时,可由翰林院主持,搜集整理天下典籍,去芜存菁,编纂大型丛书,既保存文化,亦便于士子研读。”
“皇后所言极是。教化之功,润物无声,乃长治久安之基。”萧景琰深感认同,“待朕与阁臣们再详细商议,便可陆续颁行天下。”
帝后二人就在这暖阁之中,对着舆图和文书,一项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被提出、讨论、完善。他们没有高高在上的空谈,而是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进行着务实的规划。窗外春光渐暖,室内讨论的热度却丝毫不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凰深宫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锦凰深宫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