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指挥官,一位身着深灰色制服、神情干练的中年人,早已在廊桥尽头等候。
他的欢迎词简洁而高效:
“林晓月学士,欢迎来到静海基地广寒宫。旅途辛苦了。我是基地执行指挥官张海峰。您的临时权限和住宿信息已同步至您的星璇手环。考虑到‘望舒’区的紧急情况,陈岩博士希望您尽快过去。”
他的目光扫过晓月年轻但沉静的脸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谢谢指挥官。我准备好了,现在就可以过去。”
晓月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没有丝毫犹豫。
她婉拒了先去住处休整或适应重力的建议,目光已坚定地投向“望舒”区的方向——那是基地深处承担着最前沿、也最具挑战性科研任务的核心区域。
手腕上,那冰凉的金属环带——星璇的子体载体,此刻泛起微不可查的蓝色光纹。
温和、理性,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深邃质感的女声直接在晓月的听觉神经中响起:
「权限确认。最优路径规划完毕:前方右转,进入‘求知者’通道,直行700米后抵达‘望舒’区3号入口。预计步行时间:8分15秒(含低重力适应时间)。已同步‘望舒’区当前环境参数:温度18.5℃,湿度45%,气压标准。建议您途中进行简单重力适应行走练习。」
“收到,星璇。”
晓月在心中默念,启动了神经接口的加密思维通讯。
这种源自星梭空天飞机技术的神经直连,确保了在基地复杂环境中的通讯绝对隐私和安全。
她转身,步履稳定地走向通道深处。
通道墙壁是轻质复合材料的银灰色,哑光处理,简洁得近乎冷硬,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只有顶部高效LED灯带洒下明亮却不刺眼的白光。
墙壁上偶尔嵌着状态显示屏或应急指示标识。
空气里除了那股“洁净”的金属气息,还残留着更浓的臭氧味,以及从某些紧闭的门后透出的、精密电子仪器散热时特有的微热和极细微的电磁嗡鸣。
她对这庞大基地的复杂路径和内部设施还不熟悉,每一步都带着初来乍到的谨慎,神经保持着适度的警觉。
但她的步伐却异常坚定,帆布工具包斜挎在身侧,里面装着父亲的“玉兔”模型、她的个人终端、以及几本边缘已经磨得发白、页角卷起的月质学专着和写满批注的笔记本——这是她奔赴的战场,是她追寻家族足迹、解答外祖父未尽谜题的起点。
偶尔有穿着不同色标工装(深蓝代表工程维护、浅绿代表生命科学、银灰代表行政管理)的基地人员步履匆匆地与她擦肩而过。
他们大多神情专注,步履迅捷,低声交谈着技术参数或任务进度,透露出一种务实高效的氛围。
没有人过多地关注这位新来的年轻学士,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职责之中。
这种氛围让晓月感到一丝归属感,这里是实干家的世界。
大约五分钟的步行后,星璇的声音再次响起:
「注意前方通道高度变化。即将进入‘望舒’区次级气闸,压力转换约需30秒。」
晓月依言放慢脚步,小心地迈过一道轻微凸起的门槛——那是连接不同压力区域的气密结构。
她能感觉到耳膜有轻微的压迫感,随即恢复正常。
一踏入“望舒”区的主通道,空气似乎瞬间又冷冽了几分,那股臭氧和精密仪器散热的气息也更加浓郁,甚至隐隐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类似电路过载后残留的焦糊味。
通道的灯光似乎也更偏向冷色调。
一种无形的、高度紧张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低气压。
控制中心的自动感应门无声滑开。
巨大的半环形控制室展现在眼前。
中央是主控台,而占据整面墙壁的巨型曲面屏幕此刻被分割成数个令人心悸的窗口:
? 左上角:钻探平台的实时监控画面。
巨大的钻塔巍然矗立,但代表钻头位置和状态的指示器却是一片刺目的、不断闪烁的红色故障标志,旁边跳动着令人不安的损毁率数值:100%。
? 右上角:一组复杂的地震波形图,峰值在某个时间点剧烈跳动后归于紊乱,旁边的标注清晰显示:里氏2.3级,震源深度17.35km。
? 中央主窗口: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感器数据流瀑布般倾泻而下,刷新速度快得几乎无法用肉眼捕捉,全是来自钻探阵列-阿尔法的最后时刻读数。
柔和的红色警报灯光无声地在控制室边缘流转,映照在每一位工作人员紧绷的脸上,营造出一种被高度克制、却无法完全掩盖的紧张氛围。
十几名工程师和技术员坐在各自的终端前,手指在触摸屏或虚拟键盘上飞舞,偶尔用极其简洁、术语化的短语低声交流着:
“轴向应力峰值异常”
“高频振动频谱畸变”
“热成像无反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