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偏殿的窗台前,杨勇抬头望着窗外的天空,用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了然与掌控一切的自信的声音说道:“玄成,你做的不错!舆论之权,关乎民心向背,不可不慎,亦不可不为。让其发出去吧。朕,很想听听天下人的声音。”
“是,陛下!”房玄龄与魏征躬身领命,退出了偏殿。
这薄薄一叠纸,即将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激起千层浪花。
…………
【翌日,洛阳东西两市】
天气逐渐开始慢慢炎热起来。
清晨,雨歇初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蒸发起氤氲的水汽。
两市一如既往地喧嚣热闹,但今日却多了几分不同寻常的气息。
在各主要街口、市集入口、茶楼酒肆门前,赫然立起了一批新制的木制告示栏。栏前人头攒动,比往常围观官府告示时多了何止数倍!
许多穿着体面的士人、商人,甚至还有粗布短打的工匠、挑着担子的小贩,都好奇地围拢过来,伸长了脖子,盯着栏内那张贴着的、篇幅远超寻常文告的《隋报》创刊号。
“让让!让让!前面的人谁认识的给大家念一念啊!上面到底写的啥?”
“别挤!等着官差老爷来念呢!”
“咦?这纸……这字……好生清晰!比衙门告示强多了!”
一阵骚动中,只见几名穿着崭新皂隶服、臂缠“宣”字袖箍的年轻胥吏,搬着条凳,来到最大的阅报栏前。
为首一人清了清嗓子,站上条凳,立刻吸引了所有目光。
“诸位洛阳城的父老乡亲!奉圣天子谕旨,朝廷新刊《隋报》,晓谕天下时事政令,播扬仁德,以正视听!今日由在下为诸位宣读首期要闻!”
胥吏的声音洪亮,带着几分自豪。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首版头条:《陛下亲征南阳,犁庭扫穴,人魔朱粲伏诛记》!”
胥吏开始高声朗读,从朱粲骇人听闻的罪行,到陛下毅然亲征的决断,再到新式火器之威、将士用命之勇、战后善后之仁政……
文章既有事实陈述,又有慷慨议论,文白相间,通俗易懂,极具感染力。
随着他的朗读,人群中的情绪如同潮水般起伏。
听到朱粲以人为食的暴行时,引得众人无不发出阵阵怒骂,个个义愤填膺;
听到陛下誓师出征时,不少人暗暗握紧拳头,有些激动,仿佛千军万马就在眼前;
听到陛下指挥大军在战场上作战、火枪发威、敌军溃败时,众人爆发出震天的喝彩;
听到开仓放粮、以工代赈、严惩首恶时,许多人,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战乱、饱受饥荒摧残、深知生活多艰的百姓,眼中已噙满了泪水。
“好!杀得好!陛下圣明啊!”
“这等魔头,就该千刀万剐!”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农激动地用袖子擦着眼角。
“朝廷这次真是做了大好事!还想着给老百姓修房子、发粮食……”
一个妇人喃喃道,手里攥着的菜篮子微微发抖。
“啧啧,天兵利器,真是厉害!看谁还敢作乱!”
一个年轻的书生摇着头,脸上满是震撼与自豪。
胥吏念完南阳战事,稍歇口气,又开始念后面的版面:“……《朝廷设立宣传司告天下书》,阐明了创办《隋报》之缘由,乃为‘通上下之情,宣朝廷之德,明法令之要,辩谣言之诬’……”
“……《新政简释》:陛下谕令,南阳及周边遭朱粲荼毒之地,免赋三年,徭役减半……”
“……《农事新观》:将作监大匠建言,春耕当注意选种育苗之法……”
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国家和朝廷的大事和举措,也有贴近民生的信息。
念报持续了近半个时辰,胥吏嗓子都已沙哑,但围观的人群却越聚越多,后来者踮着脚,竖着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
直到念完,许多人仍意犹未尽,还在热烈讨论着,久久不肯散去。
“这……这报纸真好!要是期期都有,咱老百姓也能知道朝廷大事了!”
“是啊,以前光听官府一张告示,或是街头巷尾传言,哪知这般详细真切!”
“朝廷这是把咱当自己人看了啊!”
“对啊,以前朝廷发生什么事,起码得过个一年半载才晓得嘞!现在可太方便了!”
“就是!这都是陛下照拂我等百姓啊!”
…………
百姓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赞扬歌颂这件事的。
在忘忧茶肆的二楼雅座,几位身着锦袍、看似士绅模样的中年人,边品茶边低声议论。
“哼,这只不过是花样翻新,是收买人心之举。”
一个瘦高个捻着胡须的学究,接着语气略带讥讽道:“将朝廷政令、陛下言行刊印传播,古之未有,是否过于……张扬?恐非明君谦抑之道。”
对面一位微胖的商人摇摇头:“李兄此言差矣,在下觉得这次陛下和朝廷做得对!朱粲之恶,天人共愤。陛下雷霆扫穴,乃大快人心之事,正该广而告之,以震慑四方宵小,岂能说是张扬?更何况,告知百姓免税免役,使其安心生产,过安生日子,这有何不好?难道要像以前一样,朝廷不管做了什么,百姓始终浑浑噩噩,甚至有的被胥吏贪官蒙骗才好?”
那瘦高个一时语塞,强辩道:“吾非此意……只是觉得,此风一开,恐言论泛滥,不易控制……”
旁座一位一直沉默的老者,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老朽倒是觉得不见得如此,这《隋报》乃是朝廷喉舌,所载所示皆经朝廷审定,何来泛滥一说?反倒是那些私下流传、真伪难辨的流言蜚语,才是真正的惑乱之源,你看看这天下因为这些流言蜚语产生的惑乱还少吗?朝廷有此一报,正可主动发声,以正压邪,令天下人看清事情的本质。因此,在老夫看来,此乃大善之政!是陛下自信、朝廷开明之体现!是我大隋之幸事!”
瘦高个张了张嘴,瞬间被说得哑口无言。
见周围的人半天无人附和己见,只得悻悻然端起茶杯,掩饰尴尬。
类似的微小争议,在士林阶层中并非没有,但在《隋报》所载事实的强大说服力与扑面而来的新气象面前,这些零星的非议很快便被淹没,无法形成真正的波澜。
大多数有识之士,都从中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王朝的开放姿态与务实精神。
喜欢重生隋太子从绝境逆袭成大隋武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隋太子从绝境逆袭成大隋武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