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W总像是被针扎了一样瞬间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他突然间想到了什么,不禁脱口而出道:“对了,姐夫,听宁致远的律师说,他家里人前段时间给他寄了很多资本市场的书、历史的书过去呢,难道他已经多少推测到了集团现在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咱们采取的各项策略”?
“有这个可能啊,正所谓‘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之前跟你讲历史的时候不是提到过苏轼吗,他能写出那么多的策论来给皇帝提治国的建议,无非就是靠两方面,一是自己读书学来的学识,二是自己练就的无畏的心态。
苏轼当时读书很是刻苦,曾言‘我昔家居断还往,着书不暇窥园葵’,就是说他为了学习情愿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看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的程度;
而且苏轼读书,除了必须学习的儒家经典外,特别喜欢阅读贾谊、陆贽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尚虚言,偏重实用,都是对一些现实生活问题的针砭时弊和思考研究,这一习惯对他后来的发展有莫大的帮助,每每读到此,他都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据说,四十年后,在海南的苏轼看到读书的孙子,回忆道‘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安世宝政古,百史手自斟。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说是四十年前,他闭门读书很少出门,当出去的时候总是成为现在很多家长羡慕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获得邻里一片仰慕和赞叹,家里的父母特别喜欢我诵诗的声音;
也是因为如此,苏轼才能于家事、世事非常熟悉,并且应对的方法和策略都可以从诸家史籍信手拈来。有一次,他的老父亲想要好好的考验他一番,给他出题《夏侯太初论》,命苏轼作文;
这里跟你普及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知识,夏侯是姓,太初是字,即曹魏重臣夏侯玄,相传其处事镇静,有次靠着柱子读书,衣服着火,但他神色无变,继待看书。苏轼在文中评论到‘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强调一个人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时反应的不同来体现夏侯玄临不惧的精神,体现出苏轼随机生发、翻空出奇的才情。他的父亲苏洵对此句也是非常称赞;
你如此说来的话,看来宁致远已经通过这一年的时间,好好的学习反思,最起码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都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了,虽然他不一定有夏侯玄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但是,都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敌人的有思想准备对我们来讲,不是什么好事情”,D董事长说道。
“是啊,自从上次您跟我提到过宋朝之后,我有时间也去了解了下,宋朝确实是一直推崇‘以文制武’,您不是一直敦促我要多读书吗,这一点我还专门研究了下,到了宋真宗时代,更是将‘以文制武’推向一个高峰,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撰写了一首《劝学篇》,传布天下,刚好现在有机会,我在您面年展示一下哈,哈哈,是这么说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姜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对吧,姐夫,您刚刚说的‘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就是说的这首《劝学篇》吧,确实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这个也不得不说宋真宗厉害呀,他作为皇帝,通过诗歌的形式让每一个臣民都听得懂,进而不自觉地去传颂他的想法,那力量可是无穷的;
皇帝自己亲口告诉天下人读书可以获得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不管你有什么“平生志”,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实现,最终在臣民心中树立“读书向学”的共识;进而大量的人才为了科考接受圣人古训,既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又实现了社会共识,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真的是厉害呀,如果评选千年来最佳宣传案例,这肯定算作一例”,W总边说边点头的称赞道。
“是的,你说的没错,果然有长进,这不也刚好说明了,多读点书肯定是有用的吗,这个习惯你要好好养成并保持。苏轼成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肯定也是受时代的风向影响的,不仅如此,在他刻苦读书的期间,他也明白向前辈请教的道理,苏轼向进士的伯父苏涣请教,伯父讲了自己读书的经验:
‘少年读书的时候做到不让老师烦忧,年龄稍大一点,学习做文章,每天的课业每天完成。非独我如此,凡是我的朋友也都如此’,伯父的话让苏轼更加努力刻苦。
也正是苏轼少年时代在学习上历尽各种艰辛,那种辛苦的滋味,就像是在吃蓼草一样,又苦又辣,但付出终会有回报。我跟你说,天底下,就没有白吃的苦,就拿宁致远来说,我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的,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也不错的,就是因为‘少年辛苦真食蓼’,才能明白努力的重要性,才会把勤奋努力深深的刻在骨子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自由与枷锁之囚牢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自由与枷锁之囚牢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