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库街道赛,周日正赛第五名。那条混合着高速直道和狭窄老城区的诡异步局,严峻考验着所有车队。梅赛德斯的统治力依旧,罗斯伯格轻松带回冠军。林逸风,驾驶着在长直道上略显挣扎的赛车,稳扎稳打,带回关键积分。
赛后,舒马赫的点评淡然。生存本身就是街道赛的一种策略,但想要触碰奖杯,光靠生存不够。稳健有余,锐利不足。
林逸风咀嚼着“生存”这个词。
奥地利站,一切不同了。
发车后,他紧随梅赛德斯双雄,和维斯塔潘在二排展开激烈缠斗。轮胎几乎能感受到彼此热量,却心照不宣保持着最后的底线。大部分时间,他们像两头饥饿的狼,跟在两头雄狮身后,等待机会。
机会,在最后一圈,以一种谁也未曾预料的方式,轰然降临。
汉密尔顿对罗斯伯格绝杀式攻击,二号弯碰撞,火花四溅,碳纤维碎片纷飞。
那一刻,林逸风“冰人”模式瞬间启动。大脑如同最高效处理器,计算线路、速度、风险。几乎本能,他抓住梅奔两车速度骤降、线路大开的空隙。方向盘精准一打,油门到底。
视野里,罗斯伯格破损前翼像折断翅膀,汉密尔顿挣扎控制赛车。
超越!超越!
引擎轰鸣被风声盖过,冲过终点线。无线电里爆发出团队歇斯底里的狂吼。
他赢了,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第一次夺得F1分站赛冠军。维斯塔潘紧随其后,同样完成对梅奔超越,拿下第二。
领奖台上,他和维斯塔潘互相喷洒香槟,少年意气风发。旁边的汉密尔顿眼神复杂,带着失落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胜利喜悦真实,随之而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议论。
“捡漏大王”。称号像病毒在围场和网络蔓延。从《米兰体育报》到英国媒体,再到车迷论坛,这个略带嘲讽意味的标签,牢牢贴在他和维斯塔潘身上。作为最终胜利者,林逸风首当其冲。
“如果不是梅赛德斯内斗,冠军根本轮不到他们。”
“运气也是实力一部分?或许吧,但这样的胜利含金量不足。”
“两位年轻车手确实抓住机会,但称之为‘统治级表现’还为时过早。”
“林逸风和维斯塔潘,未来‘机会主义者’?”
各种声音,质疑、调侃、中立分析,将这场本该是生涯里程碑的胜利,蒙上微妙阴影。
车队技术会议结束,莫尼莎·卡滕伯恩拍了拍他肩膀,脸上带着轻松笑容。
“别理会那些噪音,小子。”卡滕伯恩说,“胜利就是胜利,积分榜上数字不会说谎。我们拿到分站冠军,这就是最重要的。”
林逸风点头,嘴角扯出笑容。眼底深处情绪复杂。竞技体育,结果至上。但“捡漏”这个词,像根细小刺,扎在心头,不疼,却有点痒,有点不舒服。
很快,下一站比赛前媒体日,问题被直接抛给两位“当事人”。
维斯塔潘面对记者提问,依旧桀骜不驯。微微扬着下巴,嘴角带着一丝不屑。
“捡漏?”维斯塔潘反问,“我不知道你们怎么定义。我只知道,赛道上瞬息万变,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当机会出现时,你必须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扑上去。这就是赛车,不是吗?抓住对手失误,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他话锋一转,眼神锐利起来。
“当然,就算他们没有失误,我也会找到其他方式去挑战他们,这一点毋庸置疑。”
回答自信、强硬,充满个人风格,引得现场一阵低低议论。
轮到林逸风时,闪光灯更加密集。记者显然期待他如何回应这个敏感话题。
林逸风清了清嗓子,脸上露出标志性“场下模式”笑容,带着点夸张,又有点少年气得意。他没有直接反驳,反而凑近话筒,神秘兮兮压低声音,模仿某种动漫角色语气。
“你们说‘捡漏’?”他说,“嗯……这个词,我觉得用得不太准确。”
现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耳朵。
“应该叫……‘天降正义,砸中了有准备的头盔’!”他猛地提高音量,右手握拳,用力向上一挥,动作幅度大得仿佛要击碎空气,“毕竟,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没有在每一个弯道都拼尽全力,如果我的赛车调校不够完美,如果我的团队配合不够默契,就算天上掉馅饼,也砸不到我头上。机会不会砸到那些只会抱怨运气不好的人。”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略带狡黠笑容。
“所以,与其说我们‘捡漏’,不如说……‘精准扶贫’?把原本属于领先者荣耀,转移到真正需要它的人手里。”
现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哄堂大笑。林逸风回答,巧妙避开直接冲突,用一种幽默、自嘲,甚至有点“中二”方式,化解尴尬,赢得不少媒体好感。
当天新闻发布会后,各家媒体报道风格迥异。《图片报》用大标题写道:“‘精准扶贫’?林逸风用幽默回应质疑,尽显大将风度。”《马卡报》则继续坚持“捡漏”说法,认为林逸风回应只是“缺乏底气狡辩”。无论如何,林逸风名字,再次成为F1围场内外最热门话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F1:开局车王教我开赛车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F1:开局车王教我开赛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