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李承乾点头,"不过儿臣以为,禄东赞透露此事,反而暴露了吐蕃的犹豫——他们尚未下定决心与西突厥结盟。"
"那依你之见..."
"可将计就计。"李承乾胸有成竹,"假意答应和亲,但提出三个难题,若吐蕃能解,方才许婚。如此既可拖延时间,又能试探吐蕃实力。"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计甚妙!哪三个难题?"
"其一,将一百匹小马与母马混在一起,让其辨认母子;其二,用九曲明珠穿线;其三,从三百名着同样服饰的女子中认出公主。"
"好!"李世民拍案叫绝,"朕这就下旨,三日后在麟德殿设宴,当众出题!"
三日后,麟德殿张灯结彩。禄东赞带着吐蕃使团准时赴宴,朝中重臣也悉数到场。
酒过三巡,李世民放下酒杯:"禄东赞,朕思虑再三,决定答应赞普的请求。不过..."皇帝话锋一转,"朕有三个条件,若贵使能当场解答,朕立即许婚。"
禄东赞不卑不亢:"请陛下示下。"
第一个难题很快摆上——一百匹小马和母马混在一起,要求辨认母子关系。禄东赞观察片刻,命人将小马与母马分开关了一夜。次日放出小马,它们自然奔向各自的母亲,难题迎刃而解。
第二个难题是九曲明珠,要求将丝线穿过曲折的孔道。禄东赞取来蜂蜜涂在一端孔口,另一端口放一只蚂蚁,系细线于蚁身。蚂蚁循蜜香穿过曲折孔道,自然带线而过。
朝臣们看得目瞪口呆。李承乾也不得不佩服禄东赞的智慧——这与历史上文成公主的故事如出一辙。
"第三个难题。"李世民拍拍手,三百名身着同样服饰、头戴面纱的女子缓步入殿,"其中有一位是朕的侄女,封为文成公主。若贵使能认出,朕立即许婚!"
殿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盯着禄东赞,看他如何应对。只见吐蕃大相不慌不忙,仔细观察每一位女子,最后在一名体态婀娜的女子面前停下。
"这位就是文成公主。"
李世民惊讶道:"贵使如何认出?"
禄东赞微笑:"公主气质非凡,虽着同样服饰,但举止端庄,步履轻盈,且有淡淡幽香,必是金枝玉叶无疑。"
朝臣们无不叹服。李世民也抚掌赞叹:"贵使果然智慧过人!朕说话算话,即日筹备和亲事宜!"
退朝后,李承乾立即被召入两仪殿。李世民眉头紧锁:"禄东赞如此厉害,恐怕拖延之计难成啊。"
"父皇勿忧。"李承乾胸有成竹,"儿臣还有后招——和亲可以,但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吐蕃须先送质子入京;其二,开放边境互市;其三,共同对抗西突厥。"
"好!"李世民眼前一亮,"这三条,料那禄东赞不敢轻易答应!"
次日,当李承乾在鸿胪寺提出这三个条件时,禄东赞果然面露难色:"殿下,质子一事关系重大,外臣需请示赞普..."
"无妨。"李承乾微笑,"大相尽管派人回去请示。在此期间,不如在长安多看看?"
禄东赞深深看了李承乾一眼:"殿下盛情,外臣却之不恭。"
就这样,吐蕃使团被"挽留"在了长安。而李承乾则利用这段时间,加紧西南边防。他派心腹大将前往松州督军,同时在剑南道推广屯田,储备军粮。
一个月后,吐蕃终于传来回音——赞普同意开放互市,也愿与大唐共同对抗西突厥,但送质子一事需从长计议。
"果然不出所料。"李承乾对马周道,"松赞干布何等人物,岂会轻易送质子?不过有了前两条,也足以破坏吐蕃与西突厥的联盟了。"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完国书,满意地点头:"承乾,此事你处理得很好。不过..."皇帝话锋一转,"和亲之事,朕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假戏真做。"
李承乾心头一震:"父皇的意思是..."
"朕已选定江夏王李道宗之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李世民目光深远,"既然要羁縻,就要做得像样。只要吐蕃遵守约定,朕不吝一个宗室女。"
李承乾恍然大悟。是啊,历史上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带去了先进文化,还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若能借此机会将中原文明传入吐蕃,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父皇圣明。不过儿臣以为,可借此机会多提些条件——比如允许大唐僧侣入吐蕃传法,吐蕃贵族子弟可来长安学习..."
"好!"李世民拍案叫绝,"就这么办!"
贞观十一年秋,文成公主出嫁的仪仗浩浩荡荡离开长安。送亲队伍不仅带着丰厚的嫁妆,还有数百名工匠、医师、学者,他们将把中原的农业、医药、文化传播到雪域高原。
李承乾站在城楼上,目送队伍远去。这一场和亲,表面上看是大唐让步,实则是文化输出的开始。终有一天,吐蕃会像历史上的突厥、高丽一样,被中华文明所同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