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案件审理常常“走三级审批”路线,一拖再拖是必然。
历史上有很多冤案,后人问“难道没人看出问题?”——当然有人看,但程序走不动。
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最初因地方豪绅施压,县衙草率结案。但冤案平反过程异常曲折,从直隶审到杭州、苏州,最后惊动总督、两江总裁,甚至皇帝亲批,才拨乱反正。前后近三年,动用十几个官署,平反难度远超想象。
这些案件说明一点:就算有冤情,也得熬过流程才有可能伸冤,拖上几年完全是正常流程。
平民诉讼更难,经济纠纷比命案还拖。命案拖,民事案更拖。土地纠纷、婚姻离合、欠债拖欠等案子往往没有“紧急性”,加上当事人都是百姓,衙门更愿意“调解了事”。
有名的“打官司打到破产”,不是笑话。很多百姓为争地、争田、争口粮,从县告到府,从府再上诉到道台,有的打了十年都没判下来,还得自己承担文书、差役、交通、住宿等各种花销。
你不送钱,案子可能就卡在“卷宗室”;你没人脉,可能三年都不会见到县令一面。
中国传统司法讲究“三思而后断”、“慎刑而无冤”,宁慢不快、宁拖不枉。判决周期之长,不是效率低下,而是官僚体系对法律的态度极度“慎重”,尤其是对生命的剥夺。
这是一个强调社会稳定、避免激化矛盾的司法体系。你不能指望它像现代法院那样限期结案,而是讲求“地方协调”、“阶级调和”、“程序完备”。
你跪一下不能砍你,得好几层批下来才能砍你。
真实的古代审判,是官员极怕出错的拉锯战,是衙门对责任的极度防备,是人情、规矩、律令与现实的混合体。你想象的“快速判决、立刻执行”,只存在于戏台上和小说里。
历史的真相是:哪怕你犯了杀人罪,也得坐牢等上两年,看秋审、看赦令、看朝廷批件,才能决定你是死是活。
古代的法治世界,从来都不是“刀快斧落”,而是“繁文缛节”、层层设限。要理解这个制度,才能真正写出不尬的历史穿越文。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不是爽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