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妃," 朱标的声音像殿角的铜钟,"私用内帑、干预科举,按《皇明祖训》,当废为嫔。" 他望向淑妃,"景仁宫资助书院有功,朕特许你开女子识字堂,就在......"
"就在文华殿东庑。" 陈砚接口道,"让后宫嫔妃与官员女眷都来识字,省得再有人拿 ' 女子无才 ' 做幌子。"
退朝时,淑妃忽然拉住陈砚的手,腕间的素银镯与她的银簪相碰:"妹妹,本宫原以为写字只是消遣......"
"写字是消遣," 陈砚轻笑,"但有人怕女子学会写字,就再也骗不了她们。" 她望向淑妃案头的《千字文》,"从明天起,本宫让刑部送来《大明律》抄本,姐姐的识字堂,该从 ' 公平 ' 二字教起。"
是夜,景仁宫的灯火直到四更未灭,陈砚知道,那是淑妃在整理送往文华殿的笔墨。她摸着案头的景仁宫笺,忽然想起淑妃说过的话:"墨色再浓,也遮不住字的笔画。"
次日晌午,当淑妃的软轿经过刑部时,轿帘上绣着的 "识字堂" 三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陈砚站在衙门口,看见轿夫抱着的木箱上贴着 "景仁宫赠" 的玉印 —— 这次,箱子里装的不是松烟墨,而是新刻的《女诫》批注本,页页都有淑妃用红笔写的 "明事理,辨是非"。
银簪在春风中轻轻摇晃,陈砚忽然明白,这场舞弊案牵出的不仅是贤妃的算计,更是让后宫明白:当女子拿起笔,墨色便不再是阴谋的工具,而该是照亮字里行间的光。而淑妃鬓边的素银簪,终将与她的银簪一起,成为这束光里,最坚定的注脚。
喜欢明朝的名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朝的名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