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张协
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
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
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
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
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
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
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
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
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
……
赏析:
张协的《咏史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魏晋咏史诗中独树一帜。这首诗围绕西汉疏广、疏受叔侄的事迹展开,借古喻今,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官场世态的深刻洞察。
一、主题思想
1. 歌颂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诗的核心在于赞美疏广、疏受叔侄淡泊名利、知止知足的高尚情操。诗中描述他们在仕途顺遂、备受尊崇之时,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官归乡,视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生动地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的洒脱,这种对名利的淡泊态度成为诗人歌颂的对象,体现出诗人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向往与推崇。
2. 批判追名逐利的官场风气:通过对二疏事迹的描写,诗人隐晦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追名逐利的官场风气。在诗的结尾,“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一句,诗人以严厉的口吻告诫那些身处官场、头戴蝉冕的达官贵人,应当以二疏为鉴,反思自身对名利的追逐,暗示当时官场中人们大多沉迷于功名利禄,缺乏二疏这样的高尚情怀。
3. 倡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诗中借二疏的行为,倡导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二疏不仅在辞官时表现出超脱,归乡后更是将钱财散尽,享受当下生活,认为“多财为累愚”。这种对待财富和生活的态度,传达出一种不被物质所累,追求精神富足的人生观念,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艺术特色
1.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诗歌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详细描述了二疏辞官时在东都门的盛大饯行场面,如“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二疏的事迹更加具体可感。后半部分则侧重于抒情,表达对二疏的赞美之情,如“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同时对官场众人提出批判与告诫。叙事为抒情奠定基础,抒情则深化了叙事的主题,两者紧密结合,使诗歌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
2. 运用典故,借古喻今:整首诗围绕疏广、疏受辞官归乡这一历史典故展开,借二疏之事,影射当时社会现实。通过对二疏高尚行为的赞美,让读者联想到当下官场风气的污浊,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这种用典方式巧妙自然,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使诗歌的批判意味更加含蓄深刻,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3. 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诗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展现二疏的形象和行为,如“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通过这些具体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二疏辞官时的毅然决然和洒脱自在。同时,“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一句,通过路人被二疏行为感动落泪这一侧面描写,烘托出二疏行为的贤德和令人敬佩,使二疏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三、文学价值
1. 丰富咏史诗的内涵:在魏晋时期的咏史诗创作中,张协的这首诗为该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叙述,更是通过对二疏事迹的挖掘,深入探讨了人生价值、官场风气等深刻主题,使咏史诗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为后世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2. 体现时代精神与个人思考的融合:这首诗既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官场黑暗,人们对淡泊名利、回归本真生活的向往这一时代精神,又融入了诗人张协个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诗人通过对二疏事迹的独特解读和表达,展现了自己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时代精神与个人思考的紧密融合,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
解析:
1. 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
- 解析:“西京”指西汉都城长安。开篇点明时间为西汉时期,描绘出当时朝野上下呈现出欢乐愉悦的景象。这一句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繁荣祥和的背景基调,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相对安稳,也为后文二疏的故事展开提供了一个社会大环境。同时,“多欢娱”也与下文二疏超脱名利的行为形成一定反差,更能凸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
2. 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
- 解析:“蔼蔼”形容人众多的样子,“东都门”是长安城门之一,“祖”在这里是饯行的意思,“二疏”指疏广、疏受叔侄。此句描绘众多官员在东都门为疏广、疏受叔侄设宴饯行的场景。众多官员前来送行,说明二疏在当时颇受敬重,地位不凡,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辞官这一举动备受关注,为下文进一步叙述他们的行为和影响做铺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